康熙末年時已建立了許多街庄,「埔心」就是其中一個聚落。當時入墾「埔心」的張姓、黃姓
兩大客族,分屬於廣東饒平(潮州府)及福建詔安(漳州府),前者為彰化平原客家人主要原鄉,
後者現今則分佈在雲林崙背、二崙等地區。


 

鄉中的百姓助清軍舉「義旗」,一番攻防戰後,終於逼退義軍,獲得勝利。
戰績上報朝廷,乾隆皇帝御賜「褒忠」,加封殉難者為「忠義公」,皇帝為褒揚諸公
的義行乃頒旨:「凡經過忠義廟者,文官下轎、
武官下馬,入廟祭拜」,以表揚忠義精神。

139年後,日本大正丙寅年元月,坡心庄長<黃褒忠> 募款建造「忠義廟」。


 
大正丙寅年仲秋吉旦  忠義廟 本庄弟子 黃褒忠 叩謝

(按: 黃褒忠為黃耀南之子,曾任坡心庄長)

按:現今掛在廟裡的「褒忠」匾額是複製品,乾隆御賜的匾額,誤送到埤頭鄉的小埔心。
直到同治年間,鄉民獲知,才請鹿港(清代秀才)施梅樵先生依樣複製一面。

因此,匾上的日期是同治庚午歲孟冬月穀旦。

按: 黃耀南(1871-1934),幼名丙丁,字紹南,號樸亭。
從小天賦聰穎,體格非常強健;十歲習武,每天勤奮習武練身,二十歲參加台灣巡府部院
兼提督學政辦的歲試,獲第二名。隨後進入彰化縣學武生,榮獲授紫金花紅標帶金牌。

二十三歲,到福建省參加「全省特旨恩科鄉試」,高中第三十名「武舉人」,獲得光緒皇帝
頒賜華綵旗匾一面,金八十大圓。賜宴,欽命兵部侍郎,授以「都司」官銜。



當他衣錦還鄉時,華綵旗匾來不及插上,清政府已因甲午戰爭失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結束了短暫的官宦生涯…..



日治時期, 日本人為攏絡人心, 授與「大埔心區長」一職。

一生辦學校、興水利,鋪路造橋,為鄉里造福,貢獻碩大,難以縷述,實為一代人傑。
他的子孫受到庇佑,也是地方的重要人物,長子黃褒忠出任坡心庄長,次子黃獅保擔任
民選埔心鄉長;孫輩也對地方大有貢獻。



前清武舉人黃耀南故居位於埔心村武英北路272

至今大廳堂上仍掛著「武魁」匾額,
也存放著「大刀」、「石鎖」等遺物,甚具歷史價值。


武魁  頭品頂戴兵部尚書 閩浙總督部堂

兼理糧餉塩課管理傳政 福建巡撫事  譚鐘麟

   光緒癸巳科中式舉人第三十名    黃耀南


進入古色古香的大門,見到黃舉人故居翹脊的屋頂以及木造的拜亭,
拜亭為日治時期所改建….

 

第一次到訪時,天色以昏暗還飄著細雨,黃家後人仍熱情迎入讓人參訪;

武英北路上的廟宇— 靈聖宮。

因為意猶未盡,便安排了另一趟的早造訪,因為舉人故居旁還有著幾棟黃家古厝建築群;

值得細心遊賞…..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