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派遣大軍征服嶺南,設置三郡,其中南海郡轄番禺、四會、
博羅、龍川四縣,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 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
(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

秦末大亂(前204),南海郡尉趙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
越南北部),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
這是為嶺南地區第一次有都城的建立。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孫權分交州七郡中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郡設置「廣州

南北朝期間,北方戰亂頻仍,漢人大量移入相對安定的嶺南地區,促進了廣州一帶的發展。
由於貨物內運較為便利,海外貿易中心遂由交趾轉移到廣州,廣州的貿易日趨繁榮。

晉太康二年(281),大秦使者循海道由廣州登陸,到達當時的京城– 洛陽。
同年,印度僧人迦摩羅尊前來廣州,在西濠街建造了第一座佛寺(仁王寺);
東晉時高僧曇摩耶舍由海道來廣州,建立了第二座佛寺「王園寺(即今之光孝寺)。



「光孝寺全稱為「報恩光孝禪寺,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
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的寺院建築、廣州市四大叢林(光孝、六榕、華林、海幢)之一,
差不多有2000年的歷史,正面門山重新修建,並補上趙朴初手書的「光孝寺」匾額。

寺址最初是南越王趙建德的故宅。
三國吳大帝年間,虞翻被貶至此聚徒講學,在此廣植蘋婆和訶子樹,所以稱為「訶林」。
又稱「虞苑」。

虞死後,家人施宅為寺院,取名制止寺,此乃光孝寺的前身。


唐貞觀年間(627649),寺院的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嶺南地區一個重要的佛教中心。

唐儀鳳元年(676),六祖惠能禪師(南宗始祖)曾在寺內討論風幡關係,
後在寺內建有風幡堂(已毀於十年動亂)與瘞發塔。

五代南漢時,南漢時主「劉鋹」等在大寶六年(963)十年(967),先後建造東西兩塔。
東塔為冶鑄蓮花座,西塔為冶鑄千佛塔,高約二丈,精刻細作,惟妙惟肖。

可惜西鐵塔已倒塌,只剩餘塔基部分。
後來,宋真宗又在大殿左側建造六祖殿。
宋紹興二十年(1150),改名為「報恩廣孝寺」,後又改「廣」為「光」,始有今名。

光孝寺佔地廣大。中軸線由南往北的建築分別有山門、天王殿,主殿大雄寶殿,瘞發塔;
其西有鼓樓、睡佛閣、西鐵塔;其東有洗缽泉、鐘樓、六祖殿、碑廊;再東有洗硯池、東鐵塔等。

形成了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

大雄寶殿建於東晉隆宇六年(401),是嶺南現存最古老、保留唐宋遺風最好的珍貴建築。
端莊雄偉的外貌與完全適合南方氣候的內層設計,同樣都可以稱為一絕。
重檐到頂,圓柱懸空,既壯觀又能起防雨防潮的作用,雖然歷朝均有修葺,但原貌不變。

光孝寺尚存有不少歷史文物古物,
如:相傳與達摩有關之洗缽泉,六祖惠能的瘞髮塔,密乘之陀羅尼石經鍾,南漢鑄造的
千佛鐵塔,宋時修建的伽藍殿、六祖殿,以及碑刻、佛像、菩提樹等。

寺院氣勢雄偉,殿宇優美莊嚴,可說是中國建築藝術之瑰寶。

瘞髮塔為仿樓閣式的磚塔,八角七層,高7.8米,是當年六祖惠能削髮受戒後埋髮之所。
瘞發塔建於唐代,形制十分精緻。

唐高宗上元三年,惠能聽說廣州光孝寺來了大法師印宗,遂來到這裡。
一天夜裡,印宗法師正在講經,惠能悄悄地進去恭聽。
忽然吹來一陣大風,懸掛在大殿的佛幡被吹得左右搖動,弟子們議論紛紛。
惠能的一席話:
不是風動,也非幡動,而是人的心在動。
如果仁者的心不動,風也不動,幡也不動了。」

見證了佛陀的真傳。

風幡堂也因此而建…..

寺院內的訶子樹和菩提樹,均200年以上的老樹,

綠葉婆娑巨冠如傘,整個環境顯得清幽。

相對於山門外的車馬喧囂, 寺院裡倒是幽靜的禪域…..

附近的街道亦有幾分清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