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處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南中國海,東連惠州
,西鄰佛山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及韶關,南接東莞和中山,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
政區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
廣州市,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
中國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目前是廣東省省會,也是華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是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
三國時代的吳黃武五年(226),孫權分交州(治所龍編,今越南河內)七郡中的南海、蒼梧、
鬱林、合浦等四郡置廣州,治所設在番禺(今廣州市),命呂岱為刺史。
這是廣州之名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
自中唐以後,西部的陸路交通絲綢之路受到阻斷,「海上絲路」代而興起。
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樞紐之一,繁盛景象一度達到頂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宣布廣州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稱為「一口通商」,
並由指定的廣州十三行壟斷全中國的對外貿易。
當時的廣州得以獨攬全國外貿,成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於當時的北京,及英國倫敦)。
位於越秀區六榕路內的「六榕寺」是廣州之行必定要造訪的景點。
六榕寺為廣州佛教聖地,亦為廣州旅遊景點及名勝古蹟之一。
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為民初順德文人岑學侶撰寫,
聯中「博士」指的是王勃,「東坡」則指的是蘇軾,以紀念他們對六榕寺的因緣。
六榕寺始建于南梁大同三年(537),原名「寶莊嚴寺」,
唐上元二年(675)十一月,王勃往交址省親,途經廣州,此時寶莊嚴寺舍利塔已經修葺一新,
僧素仰王勃大名,對他傳說本寺史略及此次修塔因緣,請他撰寫重修碑記。
此即為《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時,寺內供奉禪宗六祖惠能,以修淨業,因此改名「淨慧寺」。
宋元符三年(1100),蘇東坡前來遊覽,見寺內有古榕六棵,信筆寫下了「六榕」二字留念;
至清光緒元年(1875),繼修建殿宇之後,重修千佛塔亦告竣工,此時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記》,
淨慧寺始正式易名為「六榕寺」。
六榕寺是禪宗道場,與海幢寺、光孝寺、華林寺並稱為廣州四大叢林。
寺內建築有山門、花塔、大雄寶殿、觀音殿、六祖堂、藏經閣、補榕亭、祖師墓圓等。
寺中的 花塔與寺同建,原名舍利塔。北宋初毀於火。紹聖四年(1097)重建,改名千佛塔。
高57米,八角九級,每級皆有暗層,合共九級十七層,沿梯級可達塔頂。
塔內供奉佛像88尊,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銅柱,上面裝有九霄盤、寶珠,
連同四周的鐵鍊,重約5000公斤。
因以琉璃瓦蓋簷角,塔身華麗,通稱花塔。塔身原為磚木結構,1915年因
地震損壞,1933年整修時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 近年又加以整修。
塔身仍保存宋代建築風格。
花塔從北宋重修到現在已有900年的歷史,中間又經過多次重修,直到明嘉靖二十八年由
住持德隱進行了一次大修,花塔的面貌,基本上與今天一樣。
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南朝始創建的大雄寶殿坐北朝南,塔在殿前。
此殿保存到明初,洪武六年(1373)割寺之時被割去大半。
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堅建覺皇殿(在今塔東) 寺以此為大殿,正中門額掛著長匾「覺皇寶殿」;
明清年間數次重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獲皇帝賞賜匾額清修忠悃,懸在殿梁上….
重建的觀音殿1988年2月10日竣工,新殿坐落在六祖殿前榕蔭園之東,建築面積220平方米,
高11米,以清代風格為基調,並糅合南方殿宇特色。
殿前匾額為啟功所題…..
榕蔭園內有六祖堂,供奉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的銅像。
六祖惠能是唐代傑出的高僧,隨五祖弘忍學法,很得弘忍賞識,後衣缽而歸,創南宗學派。
其銅像鑄造於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高1.8米,重約1噸,法貌莊嚴,垂目坐禪,栩栩如生。
六榕寺因六榕而名,也因花塔而顯貴, 加上大文豪蘇東坡的加持,
是到廣州一定要造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