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街」,大致指日治時期行政區岡山街所轄的「岡山」大字名的範圍,也就是分布在舊省道和
阿公店溪間,現在的岡山里、維仁里、平安里和壽天里的一部分。欲瞭解「岡山街」的形成,我們可以
透過岡山地名的演變來探索岡山聚落發展的概況。


岡山老街」是由維仁路、開元街、平和路三條不同時期的特色街道所組成,代表了岡山地區
三百年來最繁榮的時期。

清代時期,凡路的兩側已有商店規模者稱為「街」,因此阿公店街市大約沿著當時的阿公店溪
呈南北向發展,也就是今日「岡山第一街」的維仁路


舊街長約300公尺左右,是原官道的所在,仁壽橋頭和維仁路底的「街尾」有成群的民居,
街的中央有媽祖廟,街頭則在壽天路口附近建有土地公祠。


維仁路是岡山最古老的街道,在早期的鄭成功時期就已有漢人陸續移民拓墾,逐漸形成一處熱鬧
的小市集,並在維仁路與平和路口興建一處媽祖廟(即今壽天宮之前身),是岡山的發展中心。

開元街則是日治時期是南進的重要基地,不僅是燈紅酒綠的煙花場所聚集地,更是老一輩岡山人
口中戲稱的「開錢街」。

平和路則是日本殖民末期修建阿公店水庫時所衍伸的新街區,也是鄰近鄉鎮南來北往的街道中心,
後期逐漸取代了開元街在日治時期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維仁老街,街上有染坊(今中山堂附近)、釀酒坊(今仁壽橋邊)、油坊、醬菜間等
小型工場,以及布行、麵攤、雜穀店、竹簍店、木屐店、棕簑店、打鐵店、中藥舖、金銀紙店等,

這些店家多分布在維仁街中段的媽祖廟附近,為了避免斤兩的糾紛,清代在此設有「公斗」
等標準度量器具,可見當時的阿公店街己具有集中市場的機能。

(公斗現存於壽天宮中)

岡山街區的快速發展肇因於縱貫鐵路於明治三十二年(1901) 開通,於本地設置阿公店驛
明治三十九年(1908)改為岡山驛、岡山站,站址在平和路和舊省道交接的T字路口 ,
從此帶動岡山的繁榮。

開元街由於設有許多和農具製造相關的打鐵舖,因此又有「打鐵街」之稱。
在開元街轉往菜市場的民生街口則有「順隆發商會」、「金瑞成」、「鐵工場」等商號,
由洗石子的外觀判斷應為日治後期的建築型式…..

開元街上的陳婦產科、和春中藥房就是當時的西式的建築物。

日治時期可以載客或載貨的輕便車,有四條路線由岡山向外輻射,其中岡山到赤崁、岡山到
彌陀的「海線」發著所(總站)原設在中街述古堂的中藥店南,後來遷到開元街的和春藥舖
北的「鹽館」;


昭和年間開始有客運車來往鄉區,車站就設在岡山「公會堂」對面(今岡山台汽車站旁),
中街(今平和路) 於是各種來往岡山和鄉區間的交通輻輳點。

交通便利帶來商業聚集,例如德隆記商店佐藤商店等之外,岡山郵便局、岡山街役場等行政機能
以及台灣商工銀行、建安醫院(今日的所羅門文教中心)等服務部門也都聚集在舊站前的中街路段,
平和路一帶逐漸形成岡山繁榮的新街區。



由於商貿繁盛, 早期有許多南北雜貨、舶來品在此交易,生意如日中天,
許多舊時的洋樓街屋,多是醫生與銀樓業者所興建,目前還留下部分當時建築之外貌。

中街的太吉藥房、太原醫院和一些傳統商店,都是日治時期或光復初期的洋樓建築,
從現在中街繁榮的景象,不難想像昔日的熱鬧和風光。

太吉西藥房建於戰後1952年,採台車軌道作為樑柱結構,因此十分堅固,保有日治時期遺風。

門上鐫有「Good Luck Dispensary」字樣; 意為藥房,是當地街屋山牆唯一出現英文的地方。
依其山牆上延陵字樣,代表主人為吳姓人家….

大正十年(1921) 所建的「太原醫院」,為王查某所建,是當時岡山街上唯一的三層樓建築。



路過岡山,想要邊走邊看的遊客們,不彷遊蕩一下老街,
除了滿足逛街的欲望外,

也順便找找,老街之中還剩下什麼屬於它的記憶及風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