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護庇宮」位於台南縣鹽水鎮中正路市街中心,俗稱「鹽水媽祖宮」。其初僅為福德祠,
康熙二十二年(1683)改為天后宮,康熙五十五年(1716) 擴建後更名為「護庇宮」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月港護庇宮,擁有珍貴的歷史人文和建築工藝……
鹽水昔日瀕臨倒風內海,以通船之便,早有漢人及平埔族居住,
天啟元年 ( 1621) 顏思齊,鄭芝龍據台時,由大陸陸續移民此間,成為最古老的街市之一。
興隆橋附近應為原月津港址,當時本地稱為「大奎壁庄」,與安平,鹿港齊名並立,
由港口遠航可直達福州、泉州、廈門、澎湖等地貿易……
當時由大陸來台移民初以「福德爺」為守護神,遂於港邊建一福德祠祀奉之。
天啟三年( 1623) 有糖郊「崇興行」之港埠商戶者,從大陸福建省湄洲島嶼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
即今奉祀之開基湄洲三媽 ,併入福德祠合祀崇拜,並改為「媽祖祠」自此信徒日眾。
明永曆十六年(1662) 鄭氏派部將何積善 暨泉州人等開墾鹽水港附近平原。
何將軍同時迎來護軍大尊聖母一尊入媽祖祠合祀崇拜,即今奉祀之鎮殿大媽….
康熙五十五年(1716) 擴建廟殿,並更名曰「護庇宮」,
現廟內尚存有乾隆六十年(1795) 書立之「重建護庇宮碑記」,撰有此廟沿革:
「…..康熙丙申歲始擇其地,坐北向南重興天后宮以成,且匾其額曰護庇宮….」
可知其建廟之沿革。
護庇宮最近一次的重建在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 當時重建時之彩繪,全由台南已故
國寶級彩繪大<潘麗水> 師徒所包辦。
大師的作品包括有六扇門神、宮女和侍衛,即樑柱和壁堵,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廟內壁堵和水車堵的剪黏,則為台南大匠師葉進益的作品。
廟內所保存的古代碑記, 更是鹽水發展史上重要的珍貴史料。
小巧狹窄的「伽藍廟」,被夾在兩棟街屋中間,看來有些滑稽,不過這座廟可是歷史悠久。
「伽藍廟」又稱為「南興宮」,約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約兩百六十餘年,
先民自泉州府迎伽藍爺至鹽水奉祀,陪祀太上老君,道光年間曾有修建,太平洋戰爭末期遭盟軍炸毀,
戰後屢有信徒要倡議重建,至民國四十七年(1958)重修完成,並更名為「南興宮」。
三福路、朝琴路與中正路三路會合的伽藍廟廣場與傳統市場,是鹽水街區的中心,附近小吃攤
與商店林立,著名的臭豆腐、糕餅攤與豆簽羹等,都在伽藍廟口附近。
「武廟」又稱為「關聖創廟」位於武廟路上,主祀關聖帝君,是台灣民間信仰最為廣泛的神明,
創建於康熙七年(1668),廟前設有巨大關聖帝君像及關刀香爐,是鹽水鎮上歷史悠久的名剎,
清光緒年間,鹽水流行瘟疫,死者眾多,居民束手無策,幸獲關帝爺降旨,在正月十五元宵夜
以蜂炮驅逐瘟疫,演變至今為每年元宵蜂炮活動聞名國內外。
根據記載,康熙七年(1668) 鄭成功部將何積喜、范文章、參謀陳永華次男陳漢光及
台澎兵備道梁文科等,但見鹽水港新街祀奉關聖帝君聖像簡陋的小廟,莊嚴十足,乃倡議擴大
興建,以供更多善信四時膜拜。
廟成,聖威大顯,凡百姓所求,都應驗如響,從此香火鼎盛,信徒大增。
乾隆年間,里民曾修建。嘉慶八年(1803)奉政大夫<林元品> 捐獻四仟壹佰大銀,擴大規模
重新改建,並建後殿佛祖廳,奠定以後宏偉之廟規。
明永曆十六年(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 將軍,在今大眾廟前闢港,港內船帆商旅聚集,
將軍有感於商旅往來勞頓,便在碼頭西側古榕樹下,蓋了一座涼亭供商旅休息之用。
又由於月津港是由急水溪、八掌溪與海水所匯聚,故取名為「聚波亭」,文人雅士常聚於亭內,
吟詩頌景,佳句不少,「聚波漁火」即是古月津八景之一。
乾隆六年(1741),信眾為感念供奉於船上的「雷府大將軍」的庇佑,集資在港邊古榕下建廟,
廟名沿用「聚波亭」,又稱之為「大眾廟」。
軒亭依然,而月港之繁盛早已遠去….
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
大家好
大家好
很棒的介紹
很棒的介紹
晚安
晚安
介紹得很好。
介紹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