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村在仁愛鄉西北偶,埔里之北,在北港溪流域,其西部近鄰國姓北港村,東接仁愛鄉發祥村,
北面及南面依山,有北港溪由東而西,橫貫其間,將村劃分南北兩部,北為清流,南為中原,轄區
內共有清流、中原等兩個部落。


昭和十一年(1935),日人興建萬大水壩,引溪水至日月潭,萬大以北濁水溪沿溪一帶農地盡成澤國。
因農地減少,日警遂藉此理由將原居於該地之巴蘭、塔卡南、卡茲庫三社安置於他處,最後擇定
眉原聚落稍溪台地上建社,因位於清流與眉原之間而被稱之為「中原」 (Nakahara)。

此地原本亦為眉原群社地,日人統治後劃歸平地,為牛眠山林家開墾區,為了將三社族人遷居於此,
亦強迫此處漢人遷離此地。



清流部落的族人因此地經常發生土石流,土地貧瘠,又稱「Meapung」;
光復之後,集合清流、中原兩部落,改名為「互助村」。


互助建村初期分為五班,由西而東,
一至三班為巴倫社人所居,分別依照原來名稱稱為(Hunan)(Cceka)、洛韶(Ruco)
第四班則為塔卡南、卡茲庫社兩社所住,他社人稱其住區為西寶(Sipo,即對岸之意)
第五班則為原巴蘭社最大的部落田他那(Tntana)住區,派出所與教育所亦設於此。

至民國47年,遭八七水災的侵襲,西寶區上方塌方,洪流沖毀房舍,同年9月,政府將西寶社人
安置第一班下方約200公尺處,另建一社,被稱「新中原」,而稱巴蘭住區為「中原口」。


民國88年發生「921大地震」,中原口部分民宅因地震及接踵的豪雨造成土石流而受損嚴重,
再次需要遷村,目前已有16戶遷住於原址東北方的田地之間。

清流部落與中原部落的原住民,原都是居住在霧社的賽德克族人
當日事件之時或許未能同一步徑, 今日卻不得不互助互信….

互助村中的「互助國小」地處合歡山麓西南約二十公里處,海拔500公尺位於投80線道上。
學區函蓋眉原、中原、清流三個部落,分屬於泰雅族及賽德克族。

學校創始於昭和十四年(1939) ,迄今六十餘年,全校僅有七班(國小部六班,幼稚園一班),
學生100多名,教職員工共計10餘名。

學校之規模,相較於其他山地小學,可謂之大。
校園坐攬山林面抱清流,弦歌不絕,無異世外之桃源,深山之鐘鐸。



然遭逢九二一震災,群山崩裂,亂石紛飛,該校教室大多毀於震災,國軍協助拆除大部份校舍。
校園重建第一期工程於民國九十年十一月月落成啟用,呈現今主建築之兩層樓面貌。

第二期工程則以塑造原住民文化特色氛圍,及發展本校體育專長之運動設施,為設計重點。

因緣際會之巧合及冥冥之中的牽繫……
林清波總裁所創辦的 互助營造 與互助村中的互助國小學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定期的資助及關懷,讓學校多了一些歡樂與感恩….

每一年林總裁生日當日,被訂為互助日;這一天是互助同仁前往互助國小與孩童歡聚的一刻;

一年一度的同歡在迎賓歌舞中展開;

稚真孩童清亮的吟唱無疑是最美的天籟…..

香醇的小米酒, 美味的烤山豬,以及野菜佳肴,是最豐盛的一餐。

山野間孩童的笑聲,更是此行最大的慰藉….

加油,
賽德克」的孩童們,將來也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