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五年間(1780),劉氏先祖北塘派下連智公,聲棟公、愛塘派下雲展公、偉芳公及偉鵬公等
陸續涉險輾轉來到荒蕪僻地之五溝水,開荒墾地,從事耕種,刻苦勤儉,晴耕雨讀,詩禮傳家,
進而購田置產; 終在五溝水一帶蔚為望族大戶。
五溝水的劉氏宗祠即位於交通要衢上, 再次路過,還是不免進入緬懷一下…..
後裔子孫為求慎終追遠, 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興工創建宗祠,
光緒二十年(1894) 宗祠屋宇陞高五寸,大致完成….後因日人據台,翌年又致停工。
明治三十三年(1900) 門前的高橋 經當時任職任阿猴廳參事之的<劉成台> , 統率莊人修補龍脈
移橋砌案,歷經數年,終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落成,奉祖陞座。
大正十年(1921)整修一次,並增建前庭小型廣場、兩側各乙座鴛鴦涼亭及四周圍牆。
始成今日之面貌….
劉氏宗祠是一棟「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合院建築。
最初建好時,只有左右兩橫屋,後來重修時,才又加上左右的「然藜閣」與「重光樓」兩門樓。
外橫屋以及花園的巴洛克裝飾圍牆與涼亭,所以,這兩座門樓與橫屋無論材料、構造、尺寸與
美學意匠上都與原先不同。
外橫屋還建成當時最時髦的大正樣式洋樓,可以看出當時劉家之財力及權勢。
前門的燕尾線條明亮優雅翹起,脊背則飾以雕花剪黏,
是因為劉氏祖先<劉鰲> 及其大小兒子,皆考上貢生,故得以用燕尾造型來顯赫其家勢。
堂號即是「彭城堂」,在門額四個角落的彩繪,均畫上蝴蝶。喻有久遠、長壽之意。
正廳堂號旁的門對是「卯金啟瑞」、「乙火騰輝」。
原由為將「劉」字解為「東卯西金,從東方王於西方也」之謂。
門樓背面懸掛一門匾「大乙重光」,典故則出自於劉向。
主要在要勸勉族中後人,要有勤學的好學精神。
劉氏宗祠的名聯是宗祠大門兩側浮雕所題「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
大門牌匾下的對聯則是「金精常照閣、鐵漢尚名樓」。
右護龍是「然藜閣」,對聯是「然燈照耀金精府,藜火呈祥鐵漢家」;
左邊「重光樓」,對聯是「重登前人沾帝德,光榮後裔報宗功」。
這些對聯無疑都在追緬劉氏家族的祖先勤奮不懈的精神,
並勉勵族人要讓這樣的家訓存在在每一個角落裡。
劉氏宗祠坐落於村中最顯眼的地方,座西向東,由於前有河流,所以地勢前低後高,
明堂寬闊,祠後樹叢圍繞,在風水形法中,是宜於藏風聚氣的地方。
無怪乎劉氏一族能蔚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