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鹽埔鄉,位居屏東東部進入大武山之門戶,隘寮溪東北橫流,原為平埔武洛、搭樓、阿猴及
山豬毛口社散居地。地名源自於墾戶<葉唐山> 曾以十牛車食鹽,向平埔族換取草埔耕地得名; 或謂
早期阿里港商人批發食鹽,以此作為曝曬或囤積之所,「鹽埔」之名始現。
鹽埔開發始於明鄭時期,康熙年間,漳泉墾戶大批湧入,開發鹽北、西瓜寮、隘寮、高朗等地,
雍正以降,陳奕岳、黃樸真、黃明等墾首招佃開發,溪埔寮、大山寮、炳輝寮、新圍等地庄頭林立。
甲午戰爭慘敗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自此台灣進入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由阿緱廳阿里港支廳管轄,包括鹽埔、隘寮、彭厝、新圍等庄。
大正九年(1920)制度改正時,本鄉行政區改歸「高雄州屏東郡鹽埔庄」管理,
共分為鹽埔、彭厝、新圍等3個區…..
其間日人並曾招募九州移民,在仕絨村建立常盤移民村,種植菸葉,開發遂漸趨飽和。
鹽埔鄉各村組成份子以「福佬人」居多,唯一客家族群分布的地方乃是洛陽村七份仔一地。
鹽埔村包括了鹽北、鹽中、鹽南等區劃, 是鹽埔鄉歷史發展最悠久的村落之一,
建築形式保留了最多傳統的閩南風格元素,寬廣的三合院落,馬背、雀踏、斗拱、屋脊花剪黏,
或因發展歷史較早,經濟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建材考就,施工嚴謹繁複,展現深厚的文化內涵。
其中最精美的當屬「葉家古厝」……
(另篇已報導,本篇不再贅述)
游走於鹽埔村內,包括勝利路,豐年路及光復路一帶,不經意便能發現古厝的蹤跡;
其中還不乏建築精美者….
位於勝利路旁的「樹德堂」(是否為謝家古厝?)
步口廊下的門額及泥塑頗有大正時期之裝飾品味, 是幢建築精美之三合院古厝。
巷弄中的三合院古厝「餘慶居」,古色古香的古厝風情….
「江夏堂」,「穎川堂」及「寶樹堂」等聚集一處的古厝建築群, 錯落在街道各處。
如此看來,鹽埔還是個保留許多漂亮古厝的小鎮….
資料上記載尚有「謝家古厝」,「蕭家古厝」等古厝之訊息,
只是延伸閱讀時,再也沒有進一步的導覽資料。
而我只是個過往旅人,無暇再仔細探索;
對於鹽埔古厝之美, 也只能淺嘗而不能夠盡飲….
(ps: 尚待有心人作有系統之梳理,
或可作為小鎮的觀光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