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埤鄉新埤村三山國王廟前的張家夥房「清河堂」為二進式多護龍四合院(客家人稱之為夥房)
,由門堂(門廳)與正堂(正廳)以及左右橫屋所構成。為新埤第四、五屆鄉長< 張達禮> 的父親
<張啟鳳> (曾任保正) 所建造,已有90餘年歷史。也算是一處名流故居….

依據考證,當地客家先民源自清康熙年間(1690),一支遭解甲之粵軍,安置於萬丹鄉境內之濫濫庄,
因配給墾耕之荒瘠土地,難於維生,故而兼作近海捕魚補助生計。

有一天沿林邊溪逆流而上抵達新埤頭時,發現廣闊天然之河床中也夾雜有大片叢林及可墾地,
致引領族群先頭先民遷移開墾南岸庄,繼之拓墾打鐵、沙崙、建功、新埤、千三等地,形成聚落,
其「新埤」一詞係取名於新設人埤頭以灌溉之義….

傳聞,新埤頭曾是與原鄉通商之天然船埠停泊地。
直到大正七年(1918),河堤築成及河道淤沙,船隻無法航行而告終止其繁榮。


新埤地區原屬台南府鳳山縣笳冬腳區,日治翌年改屬為阿猴廳東港之東港支廳,
至大正九年(1920),街庄制度改正,劃歸為高雄州潮州郡新埤庄,並立新埤庄役場;
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改稱新埤鄉,置新埤鄉公所隸屬高雄縣,

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因行政區域調整規劃屏東縣迄今……

位於三山國王廟前的「清河堂」,屬二堂式夥房,
紅瓦屋與美麗的庭院景觀,洋溢著古味典雅的風韻。
這幢傳統建築,為新埤鄉第四、五屆鄉長張達禮之父<張啟鳳> (當時新埤庄的保正) 於日治時期
所建造,至今已有將近90年的歷史。



張家夥房」門堂(門廳)為三開間,左右以過水廊與橫屋連接,
而左右橫屋採出挑簷廊,
在內部形成一個「回」字型交通動線。正堂(正廳)為五開間,牆面簡樸,但水車堵仍見
華麗的剪黏,形成不協調的對稱裝飾….



內埕採用「卵石砌」,迥異於一般「磚」、「石」砌地坪,角落廣植花木,十分獨特。



臨近的夥房建築….

對面的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大正初年曾重建一次,
民國八十年底,因廟體年久失修漏雨嚴重,倡議重建….於是乎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十日拆除舊廟,
翌年元月正式破土動工,歷時三年,終於竣工完成,擇期舉行開廟門入火安座大典。

順道轉往臨近之<建功村>, 只為一探<東柵門>

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林爽文和莊大田民變,擾害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安寧,鄉勇
紛紛組織民兵以抗敵,迄敉平民變,有感於客家聚落協助靖難,奏請朝廷賜封客家聚落「褒忠」。

光緒年間,建功居民於東柵門建牌樓,並仿御筆「褒忠」書於牌樓之上。
牌樓屋脊有小燕尾,
石牆敷以白石灰,古色蒼茫,令人流連忘返而有無限思古的幽情。



順道探訪建功村傳統民居風情。


撫壁探息,或可追憶昔日六堆之英烈….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