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邊鄉 舊名「林仔邊」, 原是平埔族<放索社> 的活動範圍,初期此地樹林茂盛,漢人移民選在樹林邊
建立開闢家園,因此取名「林仔邊」,約在清乾隆年間形成聚落。日治時期之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
易名為「林邊」,於此地設置「林邊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管轄。
乾隆二十二年(1755) 間,先民<趙瓊勳> 由大陸福建省率領許多族人到此地定居,開拓田園、
認真經營,逐漸形成一個村落。
道光十年,和大陸展開貿易,因此農、商業發達,發展成小鎮的規模,人口不斷增加之中。
最初所建立的聚落,多集中於今日之「林邊」、「中林」、「光林」等等數村,
因此古厝及古廟也多集中於此一區域內…..
至於僅存的街屋則集中於林邊國小對面一帶;
保留著簡單的街屋山牆….
根據三山國王廟(忠福宮) 殿旁的碑記所記載:
「乾隆二十六年閩粵善信捐資,所建廟宇在林仔邊……,惠陸弟子 趙正佳 敬撰」
可知此廟為林邊地區最早的廟宇。
三山國王源自廣東潮州府,
乃三位異姓結拜兄弟:連清化、趙助政、喬惠威,三人是隋文帝楊堅之大將。
相傳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四年(976)御駕北伐,受困山西太原;連、趙、喬三位將軍顯靈救駕
,太宗方能平定北漢流寇劉繼光。凱旋後分封連清化為明肅寧國王鎮守明山,趙助政為威德報國王
鎮守巾山,喬惠威為弘應豐國王鎮守獨山,亦就是後來所奉稱的「三山國王」。
相傳乾隆年間開拓林邊之先人,於某夜在曠野間發現一道光芒閃爍著,好奇之下趨前
一探究竟,忽見一香火袋掛在林投葉上,知為方才有人在此大解時所遺留,香火袋上有「三山國王」
四個字,趙瓊勳就在此蓋廟安座之,此乃林邊三山國王廟之緣起。
廟內有兩塊匾額,左側「華嶽鍾靈」右側「聲靈赫濯」分別立於同治元年和道光十八年,
兩塊匾額敘述著林邊望族「中記黃淑協」在地方上的事蹟…..
百年前,在屏東地方有兩大望族,一個是「萬丹李重義」,另一個便是「林邊黃中記」
這個「中記」的開基祖正是<黃淑協> 。
話說黃淑協早期與大陸從事貿易,當時黑水溝海盜橫行,加上颱風、海流險惡,商旅來往都視為畏途。
而其船隊,在海上航行時常可見到三盞明燈在前指引,所以貿易都很順利,因而累積了可觀的財富。
黃淑協認為那三盞明燈正是林邊的守護神三山國王。
由於黃淑協為人豪爽重義氣,並捐官為五品銜,曾擔任林仔邊的總理。
擁有四千甲地,群鳥飛不過他的田園,可知其富甲一方。
農曆2月25日三山國王生日成為林邊最大的廟會活動。
林邊的三山國王廟雖不是雄偉的大廟建築,但廟內彩繪留著國寶級壁畫大師<潘麗水>的作品,
故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林邊最先發展的地方為今媽祖廟(慈濟宮)前一帶,即現今之中林路;
早期的市集為石頭路,崎嶇不平,市場分別在今中林路的兩旁,整條街道到「城門頭」為止。
位於中林路68號的林邊慈濟宮,又稱為「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是座歷史相當悠久的廟宇,
也因此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是林邊地區遠近馳名的廟宇之一,更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根據文史資料記載慈濟宮約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2),略晚於三山國王廟 。
只是已改建為嶄新的廟宇, 正殿位於二樓,已完全無法想像昔日樣貌。
位於慈濟宮後方的巷弄中,有古厝額曰<榮陽>,應是鄭家古厝;
是否與三記中「鄭家安記」有關?
「安記」的代表為鄭安心、鄭烏牙、鄭烏馬三兄弟。
鄭家多以務農及碾米商為業,其中鄭安心也投資養殖業。
安記中曾有<鄭和南>者,曾於昭和十年十三年間, 至林邊庄長一職。
今日游走於老街及其巷弄之間,
仍可不經意發現有古厝混雜其間…..
林邊的老街,短暫的停留。
路過打個招呼
路過打個招呼
hi..hi
hi..hi
天天開心
天天開心
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