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村原名「北旗尾」,清康熙初年間,即有福建籍先民隨鄭成功來台定居,首先在現今番仔崙
溪仔邊定居,當時此地尚有蕃族據居於此,嗣後由鄭經之軍隊征服,漸次移往山腳下,此地區始由
漢人之先民取而代代而逐漸形成了部落。

據傳約在清雍正年間,有漳州府居民來此,即「南市埔庄」開墾,爾後由於海邊潮濕, 原居住於
畢旗尾」居民逐漸遷往現址並與之形成部落,至清末遂有「大畢旗尾」與「小畢旗尾」之分。

「大畢旗尾」即為今東海村現址,而「小畢旗尾」則認為是原番仔崙苦溪邊之聚落。
日治之後,因將「畢」譯為「北」字,遂變成「北旗尾」,此即「北旗尾」之由來。

北旗尾亦為枋寮地區早期開發之所…故保存下來不少之古厝建築….


大正九年(1920)十月一日市區改正,將原有之港東下里管轄八個庄併為枋寮庄,並設庄役場,
北旗尾亦屬於枋寮庄下的管轄,<北旗尾庄> 設置總理一人。
昭和九年(1934) 實施保甲制度改為「北旗尾保」,並設保正一人,保甲書記一人。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枋寮庄改為枋寮鄉,北旗尾在村民耆老的建議之下,
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東海」為名,民國三十九年正式改名為「東海村

舊名北旗尾的的東海村,村內的李家與謝家古厝,精美的三合院呈現典雅氣息。

李家古厝」建於昭和三年(1928),正身為五開間,左右護龍為三開間格局,正面設有高牆,
高牆以洗石子直櫺窗與綠釉瓶為裝飾,中央設有門樓,讓內埕更具有隱密性。

正面山牆、鳥踏、院門、門廊均以艷麗的彩磁面磚為裝飾元素,蘊含出李家古厝富華的質感。

由門樓窺探內埕, 正身、左右護龍的出屐簷廊,採仿出挑斗拱式樣,表面並施以彩繪。
斗子砌牆體,左右護龍則為清水磚砌,台度下施以洗石子與彩磁面磚裝飾,見其含蓄….

穿梭巷弄之中,不時可見殘破古厝….其中不乏精彩可期著。

來到大街旁,有一巴洛克風格之門樓襯著一處宅院,此即為謝家古厝

謝家古厝建於大正十一年 (1922),由謝天從(1874-1933)、謝天賞兄弟所創建,
謝氏兄弟為昔日水底寮、北勢寮首富,擁有土地近千甲,日治時期曾擔任保正、庄長之職,
兄弟倆從安平到枋寮發跡的過程
更是充滿著傳奇。

門樓採取西洋造型,左右磚柱採維多利亞磚造紅白相間裝飾風格,
門額
上有堂號「寶樹」泥塑,背面塑「雲霧夕照」。

對聯與中央山牆上泥塑已經剝落,山牆頂端依稀可見老鷹展翅英姿….



古厝為一進左右護龍傳統三合院格局,禾埕庭院廣闊,正身與護龍均為五開間,正身左右次梢
間設「禮門」、「義路」,簷廊作出屐挑樑作磚砌拱門,下作水車堵裝飾,牆堵為斗子砌磚牆
,台度下以彩磁面磚裝飾,窗楣上均施以白灰泥塑,與磚牆形成紅白對比。



謝家第二代子女大皆負笈東瀛留學,其中以謝順益、指南、瑞西三人成就最高,
謝順益(1914-1966) 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畢業,曾任枋寮鄉農會理事長、參議員及枋寮鄉長;



第三、四代亦不遑多讓,有銀行經理、醫生、教員及士農工商皆佔有一席之地,
惟子孫大多外移,宗族之勢力早已不復當年盛況….



與東海村的邂逅, 其實是一場不期然的相遇 ;

所以說,旅行中總有意外的收穫…..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