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聚落> 位於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之一。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
明以來人才輩出,熹宗皇帝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自此改稱今名。瓊林聚落中, 大量燕尾
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

瓊林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
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蔡氏宗祠為主,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地勢有秩序排列成長,
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配置。


因明清兩代登科者眾多,聚落內四處可見華麗之燕尾官宅。
家廟中更懸滿「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顯赫匾額。
瓊林除大宗之「蔡氏家廟」外,
各房份亦有自己的祠堂,其中有兩者同在一棟三落大厝中,而有「七座八祠」之稱。

每座宗祠,均有可看之處。與怡榖堂及兩座風獅爺同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瓊林聚落以「七宗八祠」之勝,堪稱金門、也是台灣地區第一。

瓊林以蔡姓一姓,
就有大宗蔡氏家廟、十六世藩伯宗祠、前庭房六世宗祠、坑墘六世竹溪公宗祠、新倉下二房
六世及十世樂圃公宗祠、大厝房十世伯崖公宗祠、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等七座宗祠,
連同怡榖堂書房在內的閩南式古厝建築群,在民國74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瓊林蔡氏由於著重文教,因此在過去的科舉時代,中舉出仕者甚多,
明清兩代共有進士六人,舉人七人,貢生十五人,國子監生二十七人,生員八十人,武將六人,
可說是一個文風丕顯之地。



走進各「蔡氏宗祠」環視正殿四周,可看見掛滿的功名匾,洋洋灑灑堪稱金門宗祠之冠….

瓊林蔡氏家廟,俗稱「大祖厝」,裡頭除了奉祀瓊林蔡氏始祖十七郎公到五世靜山公的神主牌位,
同時再加上村莊中歷代考取功名的大官先賢等三十五位祖先,因為是屬於全村蔡氏子孫共同祭祀,
所以又稱為「大宗」。


這座家廟位於全村中心位置,相傳這穴位為牡丹穴,表示風水很好,所以能庇蔭子孫昌盛。

相對於金於其他聚落的家廟,平常總是大門緊閉;
窮林的宗祠則多數對外開放,因而可以細細品味….

家廟的建築平面遵循中國傳統的建築型式,具有明顯主軸線,左右對稱格局。
整體佈局在虛實之間開創了靈活流暢的內部空間。此種格局和當地民居建築大致相同,
致使原本屬於祭祀性質,肅穆的宗祠卻也保有有居家生活般的平易親切。

家廟修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也就是距今二百多年前
當初主持修建的是前庭房十九世裔孫太學生<蔡克魁> ; 

閩南傳統式兩進建築,燕尾脊,全瓦筒,三川門。
大門上高懸「蔡氏家廟」的匾額。
蔡氏家廟除了祭祀外,平常則是族人飲茶聊天、商討村事的場所。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侵占金門,日軍曾利用這地方養戰馬。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來到金門,也用家廟當講習訓練場所。民國四十年,瓊林國民學校從怡穀堂
遷到家廟上課,一直到民國五十二年為止。

隨後,駐防國軍再度用作師部幹訓班班址,直到民國六十年間。

民國七十五年經行政院文建會評定,與「十一世宗祠」同列為二級古蹟,
並於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動工整修,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竣工。

家廟左側的是大厝房「十世宗祠」興建於乾隆年間,為二進四合院式建築,廂房為燕尾及
筒瓦屋面、捲棚頂。這座宗祠正殿山牆和家廟山牆懸魚裝飾的造型相同,可推斷其落成的時間,
應當在大宗宗祠重建之後數年內….

大厝房源自坑墘六世竹溪宗祠
此宗祠以奉祀十世柏崖公以後至二十一世祖考等四十四位先人靈位。

同治年間曾有修茸過。瓊林國校遷至大宗家廟時,「柏崖十世宗祠」亦被當成教室,
國軍也曾用作訓練場所,後因損壞嚴重不堪使用而作罷。


位於家廟後方的是「榮生十一世宗祠
是宗祠中興建較晚者….

十一世宗祠原址為<蔡宗德>、<蔡貴易>、<蔡獻臣> 祖孫的居所,
清道光二十年(1840),蔡仲變(蔚亭)新倉上二房二十二世)獨貲白金三千餘兩興建宗祠,
奉祀祖先為新倉上二房十一世起至二十三世為止。


該宗祠為三間三進二過水四合院建築,為金門四座三進宗祠之一,
正殿
屋脊高度超過瓊林其他宗祠,是該宗祠特色。

此一宗祠建造之時,對建材構工相當考究,祠堂內的對聯聘請書法名家呂世宜書寫。

日據時代及民國三十五年間曾作為教室使用,
民國四十二年則是民眾服務站站所,民國五十四年改作瓊林村公所至民國六十六年。

民國七十四年與大宗家廟同時列為二級古蹟,八十一年重修,兩年後竣工。

聚落巷弄之間的傳統民居建築…..

至於附近的<怡穀堂書房> 雖經修葺,

但門扉緊閉,無緣進入一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