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位於金門中部北海岸偏東之地,舊名「奎浦」。名稱之由來是因該地臨海,海岸西側有岬角
,狀如雞冠,名為<雞髻頭>或<奎髻頭> ,因此旁邊臨海的浦地就稱為<奎浦>。原來金門海岸岬角
甚多,海岸屬平緩的潮汐泥質灘地,這種內灣海岸後側較高之處,通常為先民擇址定居之所…..
聚落之形成主要考量其能否兼收耕漁之利,除農耕外,也可置船捕魚,採集貝類、海菜,設場養蚵,
甚至闢場曬鹽,又地近福建,所以常藉船隻與閩南互通有無。
從馬山岬角到奎髻頭岬角間的數個岬角後側,分佈著十多個聚落,明末已開發完成,聚落層次相連。
浦邊聚落背山面海,依山坡地地形而建,地下水源豐富,是一處絕佳的聚落發展之地。
何氏家族定居浦邊,約在明初(1410前後),至今約有六百年之蕃衍,目前仍是浦邊最大的世族,
就像大多數出外經商的金門人一樣,賺了錢就回鄉蓋洋樓;其中,又以何(敬)永的洋樓最具規模。
<何敬永洋樓> 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 ),為<何敬永> 赴菲律賓經商賺錢後返鄉興建,但住了沒幾年,
便遭國軍徵用為戰地政務;國軍歸還後由子孫照顧相傳至今,建築本體保存尚稱良好。
建築平面格局為五腳基洋樓,本體牆身材料正面抹灰,側、背面下緣為石确人字砌,
上緣抹灰,屋身構造亦為抹灰牆,十足展現時代風貌。
四圍高牆, 面對廣埕,位於聚落顯要之地; 其左側有二落大厝,額掛<昭武第> 之匾,
網路上搜得其原由,說明如下:
何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于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
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為始祖。
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
何音不分,后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唐代的< 昭武九姓> 之一即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
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雞籠中元祭分姓爐主中,何,藍,韓為同一值爐主,可見上述有所根源….
<何敬永洋樓>正對面即為<何敬槐洋樓> (碧月軒)
(另篇報導)
位於附近的另一棟的何氏洋樓;
建築平面格局為五腳基洋樓,本體牆身材料正面抹灰,側、背面下緣為石确人字砌,上緣抹灰,
屋身構造亦為抹灰牆,十足展現時代風貌。
規模較為精緻;
卻同樣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