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沙里係舊日汶沙保的一部份,汶沙保即十七都所轄三保之一,轄有沙尾(沙美)、后浦頭、東埔、
蔡店、東蕭、英坑、汶水、西吳、山前、山后、山柄等十二鄉。今日的汶沙里轄區僅有昔日之半,
其中又以后浦頭(汶浦)及沙美兩村最大,故里名仍以「汶沙」為名。
據考究: <沙美老街> 距今約有800 多年歷史,可能是臺閩地區最早的街道之一。
金門(舊稱浯洲)因產鹽,歷經五代十國及元明清等朝開發後,造就金門東半島上之金沙灣周圍
鹽埕林立,元朝統治時(1343-1368),中央為求實質統治,遂於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
,設置浯洲鹽場司及浯洲書院….
沙美因處金沙灣與汶水溪及金沙溪交匯處,更是當時金門地區居住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
昔日的後學街(今沙美老街),在此諸多有利之條件下,遂循著人類發展的脈絡與歷史軌跡,
便自然而然的形成商業與貿易市集; 元朝統治以來,一直是金門東半島的政經中心與文化重鎮。
清代的《金門志》中提及「沙尾街有瓦店陸、柒拾間。」
由此可知,沙美老街在道光時期,確實有商業和經濟活動。
舊街因為都市更新而人口外移,建物年久失修毀倒,顯得冷清寂靜,了無生氣。
探訪舊街,仍隱約可見昔日之繁華….
沙美的住民以張姓為主。
沙美老街雖然號稱有八街八巷,實際上以三民路、仁愛路、信義路為主軸,包辦所有商業活動,
目前雖然風光不再,但其輪廓依稀可辨,目前儘剩部份店家仍以豆腐、麵線、理髮等行業繼續營生。
老街因年代久遠,棟宇多已傾圮, 整修相當不易;
穿縮老街中,仍可看見仍有洋樓矗立於窄巷之內….
位於老街盡頭,另有一棟豪華氣派的洋樓建築….<張文帝洋樓>
根據文建會的資料:
<張文帝洋樓> 完工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 ),係由馬來西亞華僑<張文帝> 寄款回鄉興建.
平面格局為兩層出龜洋樓外加一樓的後落,本體牆身材料為正面下緣堵石,上緣抹灰、彩色瓷磚,
側、背面下緣花崗石,上緣抹灰,後落亦為側、背面下緣花崗石,上緣抹灰,
屋身構造為混凝土,
立面山頭飾以柱飾、雙獅、浮雕裝飾。
洋樓完工後隨即由日軍佔用至1945年,
1948至1958年間, 又輪到國軍駐紮,1958至1989 年為憲兵隊隊部;
目前閒置當中….主人可說是從未入住,已成昨日黃花。
2006年底縣府文化局曾舉辦沙美老街再造座談會,多數業者亦贊同再造計劃,
數年過去了,
老街依舊蕭條,未來的命運依舊坎坷未明….
路過打個招呼
路過打個招呼
自1958年的823砲戰之後.基於軍事安全之理由.金門的建設與文化資產保存.便開始過度的集中於西半島
自1958年的823砲戰之後.基於軍事安全之理由.金門的建設與文化資產保存.便開始過度的集中於西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