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聚落由「頂堡」、「中堡」與「下堡」三個聚落組成,而所謂的「山后民俗村」座落於「中堡」
,聚落中以王氏宗族為主要居民。山后王氏的開基祖是宋末元初的<王璡>,他是「開閩王王審知
第八世孫。1868 年移居日本的<王國珍> ,則是山后王家東渡日本的第一代。

<王國珍>是在清同治年間東遊日本,經商致富,亟思回饋鄉里,在家鄉建屋安頓族人,
其子<王敬祥> 承繼父業和父志,打造出閩南建築的代表作—<山后十八棟厝>。

清同治年間,<王國珍> 東渡日本,經商致富,他的兒子<王敬祥> 繼承父業後,基於「回饋家鄉,
安定故里」的信念,回金門號召族人,闢建故居、祖厝,共建成二落大厝十六棟,三落私塾「海珠
堂」以及三落宗祠各一幢,合稱為「十八間」,建材都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從
光緒二年(1876)動工,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 才完工,前後共花了廿五年時間。

按: 王國珍,字明玉。清同治年間僑居日本,於神戶經商。
帶領子侄輩成立復興、振興等洋行,貿易網絡遍及大阪、橫濱、上海、台灣、廈門、新加坡、呂宋
(菲律賓)、安南(越南)、印尼等商埠,事業相當成功。

王氏熱心公益,增任神阪閩粵會館主管,並總理華僑商會事。
晚年返鄉回籍,致力於造橋修路等善舉。辭世後,安葬於五虎山麓。


<王敬祥> 繼承父業,長期擔任日本華僑總商會會長。
時值孫中山在日本號召國民革命,組織中華革命黨,敬祥傾囊資助,不遺餘力。

晚清在故鄉與其父(王國珍)、兄(王敬濟等)共同倡建新屋十八間,安其族人。
民國初年,亦出資建晉江及安海公路。愛鄉愛國情操,令人感佩。
民國十二年於日本逝世,國父親臨弔唁,備極尊榮。隨後亦遷葬山后故里。

贊助國民革命的僑領王敬祥,曾於廈門結識台灣名人林維源之子<林爾嘉>,
志趣相投惺惺相惜,進而結為親家。
王敬祥的長女嫁給林剛義(林爾嘉二子),次女嫁給林履信(林爾嘉五子),
兩個家族親上加親,傳為一時佳話。



1979 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以「保存民間文化遺產、弘揚優良傳統民俗」為由進行整建復舊,
規劃為民俗文化村;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也斥資進行維修, 一直是金門關光的重要景點。

山后民俗村佔地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十八棟傳統古厝大部分材料來自於福建漳、泉或江西一帶,
用料講究,作工細緻,聚落內隘門、水井等一應俱全,造型整齊劃一,整體看來相當具有特色。

民俗文化村內十八棟整齊劃一的傳統閩南古厝,規模宏大,堪稱金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

「十八間厝」併排而立,佔地四公頃,氣勢磅礡,美輪美奐,展現閩南傳統建築之美,
也呈現華僑回饋鄉里之豪情,放眼金門島上可是絕無而僅有,

凡是見過的人,無不驚羡不已,自古以來即有「有山后富,無山后厝」之喟嘆。


只是在金門觀光熱潮漸退之後,似乎到訪的團體少了,
聚落也再度回歸至純樸的村落形態….


由巷道看過去,兩邊屋頂的燕尾形成非常特殊的景觀,

最常被用來代表金門古厝的極致之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