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鎮蓮庵里早期地名為<蓮滄>,其中滄字是由西村大池塘而命名,由庵邊、東村、土樓、西村
西埔、峰上(後峰、前峰),惠民七個自然村所組成。在軍方駐守時代, 庵邊屬庵邊村,東村和
土樓屬東村村,西村和西埔屬西村村,峰上村屬下湖村,而蓮滄後來則更名為<蓮庵>。

呂氏的開基祖是原籍南安樸兜(呂天恩公派下十世孫) 的<呂法溪>,<呂壁溪> 兄弟; 昆仲二人於
北宋時徙居金門,於西倉(今西村一帶)
開基,而後繁衍各地,多集中在今門東半島附近,皆為同宗,
其中四房居本地西村,長房住土樓、新塘一帶,二房則移居林兜又分支澎湖,三房則分散在西埔、
下湖、庵邊一帶…..

由於西村、東村、土樓、西埔、庵邊等五處聚落,這些聚落皆以呂氏一族為主,
因此通稱之為「五呂」。

五呂聚落有各自主奉的神明…..
西村是林王爺,東村是森王爺,土樓是池王爺,庵邊是許王爺,西埔則是蘇王爺。
五處聚落各自於其主奉王爺聖誕日作醮慶神,
惟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金王爺聖誕之日,為聯合遶境之日。


五呂聯境」,起源歷史並不久遠,慶典起源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
原稱「蓮庵村慶神聯鄉會」,目的在於藉由聯合遶境聯絡此五處聚落呂氏宗親的情感。

蓮庵地區另一項重要的人文,即是出了個金石書法大家<呂世宜>

按: 呂世宜(1784-?),字可合,號西村,福建同安廈門人。
 其先人金門西村人,故以西村為號。父仲誥,始移居廈門。博學多聞,舉道光二年(1822)鄉薦。
 性好古,通許氏「說文」及
金石之學,精書法,篆隸尤佳,與伊秉綬齊名。
 時淡水枋橋林氏以富豪聞,道光十七年(1837)以巡道周凱之介,見世宜書,慕之,乃具幣禮聘,
 遂為林氏西席,國華、國芳兄弟師事之。林氏建板橋別墅(林家花園),亭園聯額,多出其手。
 著有《愛吾廬文抄》三卷、《筆記》二卷,已刊。
《古今文字通釋》三十四卷,未刊,藏于林維讓家。

<呂世宜> 中舉後由於好友舉薦,上京做了翰林院的典簿。
然而,由於個性耿直,不苟同於眾人,不久便辭官回家,
曾教學於西村
,也因其在西村執教而得到
鄉人的敬重和感激,呂世宜且自取別號西村, 以為自詡。

<呂氏宜故居> 在新塘,惟近來經過整建,已原貌古意盡失….

位於西村的<呂氏宗祠> 樣貌嶄新,卻也是大門深鎖, 不得入窺其奧。

游走臨近村落,於庵邊見一廢棄民居,基於好奇,進入一探究竟。

金門的閩南傳統民宅的類型以合院形式為基礎,
依照不同的宅地採取因地制宜的作法。



「一落二櫸頭」及「一落四櫸頭」是金門的閩南傳統民宅中最常見的基本形式。
它的基本構成是三開間的大落(或稱正身、廳堂等)、東西對稱的櫸頭(或稱間仔、兩廂房、掛房)
與天井(深井頭、中庭)空間。



一般來說,一落二櫸頭用於進深較淺、面積較小者,一落四櫸頭則適用在進深較深、面積較大基地。

一種以一落四櫸頭為基礎,在大門入口櫸頭加建馬背屋脊、燕尾或磚坪屋頂,使之成為四合院格局者
,俗稱為「三蓋廊」,其中以燕尾屋脊較為常見。



「二落大厝」則是將前落及門廳統合在一個屋頂之下
,中以廂房連接,使之成為前後兩落的宅院。


一般來說,在二落大厝的前後再增建一落的形式,則稱為「三落大厝」。



此間傳統民居已無廢棄,形制倒還清楚可見….

在金門民居雖多如牛毛,但要一窺究竟者卻不容易,
若非緊閉柴扉,便是荒煙蔓草,不然就是仍為私人住宅。

如此一探,對今門民居內部多了一些認識,

不知其堂號…

(應該也是呂氏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