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閣>又稱<魁星樓>,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仕紳<林斐章> 捐銀千圓所建,
位於後浦城南。奎閣祭祀魁星北斗,科舉時代受到文人的崇敬,其建築形制有別於宗祠、家廟。
奎閣內供奉有兩尊魁星爺, 不僅是後浦老街區內信仰的神聖空間,更是金門文風鼎盛的象徵。
<魁星樓> 據說是蓋在蜘蛛穴上,為一正六角形的二層建築體,是金門唯一的一座奎樓….
道光十六年(1836)建成迄今經過四次重修,第一次重修為民國四十四年,重修情形不詳;
第二次重修為民國五十二年,由林斐章玄孫旅居菲律賓華僑<林克凱> 出資,由金城仕紳組成
重修委員會,聘請<陳南山> 為師傅進行重修;
第三次重修為民國七十五年,聘請建築大師<漢寶德> 主持重修;
第四次重修則為民國八十九年;目前現奎閣的正門對聯為<王觀漁> 所敬撰,
上聯為「奎星靜照浯江水」,下聯為「閣柱遙懸武獻雲」。
閣內供奉有兩尊魁星爺,
大尊神像造型全身通綠,赤髮環眼,披衣蝶足狀,臉上佈天星,
左手持斗斜胸前,右手握筆筆尖朝天,左腳海上踩鰲頭,右腳屆起踢星狀。
小尊神像造型通身金色,取其星光金燦之意,左手執書卷於腰前,右手握筆,筆尖朝天,
左腳屆起踢星狀,右腳海上踩鰲頭。
(ps; 取魁星踢斗 , 獨占鰲頭之寓意 )
奎閣是一座二層三簷正六角型的樓閣建築,樓基立於六角型花崗石平面臺基。
一樓是四周無牆環圍的檐廊形式,內外各以六根圓形花崗石為柱,石上接木柱。
六角型的閣除前面入口大門外,其餘每面牆堵各開一樘八角型的木節窗,內有木梯登上二樓。
二樓往內縮小,以木柱支撐重檐的屋頂,柱間以矮牆作欄杆,圍成迴廊,為了增加二樓
的採光,迴廊內以花格木條組織成窗櫺,內部的頂板,配合外部結構做成六角型藻井。
一、二層的重檐和屋頂,都蓋著琉璃筒瓦。
(二樓並未開放登臨)
魁星樓的外觀紅柱白牆,
紅門加上三重六角十八白色翼角,飛檐向上彎幾近迴旋,樓頂中央豎一個葫蘆脊飾。
配置方位朝南偏東,建築形式為傳統閩南式樣,六邊形平面,隔扇立面,重簷屋面,
從造形及建築風格上看來,極有可能是承自泉州晉江魁星樓的作法,
是當時閩南式建築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整座奎閣造形美觀,精巧古樸,如建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雖經幾度修葺,
卻不改原貌,經公告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俗稱「魁星樓」的金門「奎閣」,座落於金門縣後浦塗山頭,即轎巷、光前路旁,
有巷弄能通往<邱良功母節孝坊>及<靈濟古寺> 等處…
珠浦東路21巷內, 傳統民居聚集,
依其建築之形制及用材,可隱約見其傳統聚落之輪廓。
其中不乏精美立派的….
而這一區正為老街區, 是後浦最早之聚落所在 ;
到金門的第一刻,已讓心融入那一股蒼老的情緒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