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供奉城隍的廟宇共有三處,分別是金沙鎮<田浦泰山廟>、金城鎮金門城(舊金城) <古地城隍廟>、
以及金城鎮市區中的<浯島城隍廟> 。其中,浯島城隍的遷治廟會,稱得上是金門境內最盛大的廟會活動。

在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後浦人舉辦盛大的城隍遶境巡安儀式,整個金城街萬人空巷, 熱鬧無比…..


金門坊間說,<浯島城隍廟> 為總兵<陳龍> 遷治時由金門城古地城隍廟分靈而來,
但依據《清總兵陳龍功德紀》碑中的內容,卻未見有建城隍廟的記載。




根據浯島城隍廟大殿左壁所嵌,立於嘉慶十八年(1813)五月之《重建城隍廟碑記》中:
「金之城隍廟,廢於勝國遷移之時」由此可知,早在明朝,後浦就有城隍廟,

清康熙二年(1663),清廷厲行遷界,城隍廟因此崩毀。
因此從康熙二年到嘉慶十六年,這長達一百四十九年的期間內,後浦是沒城隍廟的;
一直到嘉慶十六年,才由<文應舉> 倡議並募捐銀貳千參佰餘金,從嘉慶十六年拾月動工,
仿官署樣式興建<後浦城隍廟>,到嘉慶十八年四月完工。

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表示,城隍遷治巡安廟會,即使在抗戰期間日本佔領之下亦未曾中斷,
民國38年國軍轉進金門,雖然兩岸關係緊張一度喊停,但最後還是恢復。


由於金門實施戰地政務軍管,直到民國81年才解除,迎城隍廟會少受外來干擾,因此無論儀制、
陣頭、香路等保留清代以來的傳統為特色。浯島城隍的廟會無疑是閩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根據<金城鎮志> 記載: 城廟中保有許多古匾, 其中重要的有:

嘉慶歲次癸酉季夏吉旦  鑑觀有赫  鎮手福建金門總兵官 林孫 敬立

癸酉梅月  海天福主     里人 文應舉敬題

道光歲次丁酉孟春吉旦  欽命世錫男爵 邱聯恩敬立 (算盤)


大清同治歲次癸亥端月穀旦  天理良心  金門縣丞  楊孜敬立

道光乙巳年花月穀旦  保我黎民  署金門縣丞  長州宋鑲敬書

咸豐癸丑年夏月穀旦  億兆蒙庥  陞授泉州府同安縣知縣  李湘洲敬立

同治歲次己巳年仲春月穀旦  特授金門縣丞  山陰 程瑞麟敬獻

光緒拾年歲次假申正月穀旦  惠我無疆  署金門分縣  嘉善  潘其源 敬獻
光緒十九年癸巳孟夏吉旦  誠祈感應  分知同安縣事  南昌 萬鵬敬酬

只是廟貌巍峨,卻不見古匾? (也許已收藏於文物館內)

廟埕左前<重建城隍廟記> 仍在, 可知建廟之緣由….

重建城隍廟碑記

    今之城隍廟  廢於勝國遷移之時 迄今僅傳故跡  ….已無復存之者

    辛未歲  矛山文公 由閩安都閫署金左府 ….遂請會於提鎮憲分縣主

    即於是歲拾月興工  迄癸酉肆月落成….(下略)

    嘉慶癸酉年蒲月穀旦  泉郡  敬文堂鐫

告別城隍廟,沿著中興路北行,至莒光路口,可見一石造牌坊,此處為< 後浦陳氏大宗祠>

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族人先後移墾至此,雖在各地建立聚落,但一直缺乏一座可以奉祀開閩
始祖及各派開基祖的總祠。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陳佐才
倡議下,族人共議於後浦官商
匯集之地(現址) 興建總祠。


當時,位於西門頂街頭的現址原為右營遊擊署衙署所在, 陳佐才等族長進一步籌募建築經費,
於光緒三十年動土,歷經六年的工期,至
宣統二年(1910)完工落成。



民國63年重新整修,民國86於宗祠前入口處由陳重光投資建造的一座四柱三開間石雕牌坊,
石材及雕工均取自大陸,紋飾雕工細緻,加上條狀石埕,整座宗祠更顯氣勢壯觀。


可惜內部未開放, 無法一睹其堂奧….



歷史建築的陳氏宗祠附近,已歸劃為<
後浦16藝文特區> 將傳統店鋪經過保留原貌整修,
重現風華,讓到訪
群眾眼睛為之一亮, 並提供相關導覽及歇息的空間。

宗祠右側是為<後浦武廟>

奉祀關聖帝君的後浦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六年(1652), 相傳是鄭成功在後浦訓練水師時所建,
清道光卅年(1850)曾經重建一次
,民國十九年曾損毀,民國三十八年後一度做為當地物資供應
與稅捐處辦公之地,迨至民國七十二年才由地方仕紳合力出資, 重新修建而成
今日樣貌….


寺廟格局為二落大厝,採硬山擱檁式建築,於大殿台基前中央有一斜石,稱為斜魁(又稱御路
,常雕以雲龍,不供人行走,以表示尊貴之意。

廟中除主祀 關聖帝 君外,另祀有岳王神位。

後浦武廟中有一塊立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的「重建武廟捐提碑記」。
記錄了當時金門地區最高階的武官「署福建水師提督」< 施得高> 將軍率領所屬武官
進行倡捐,進行興築武廟的過程。



此武廟因位於後浦城內,為有別於西門外之武廟; 一般則稱之為為「內武廟

西門外的武廟又名為「馬舍宮」,主要奉祀關帝聖君以及韓王爺,一般則稱之為「外武廟

旁邊民權路,路口的店舖即為<名記貢糖> 本舖之所在….

廟前有一綠地寬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