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江夏侯 <周德興> 戍守海疆,建築金門城以抵禦倭寇。康熙十九年(1680總兵陳龍因故
移駐後浦,金門軍政、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包括金門鎮總兵署、浯江書院紛紛設立,地方官員及鄉紳亦
捐資修築海堤、城隍廟、奎閣等,地方經濟也蓬勃發展,構成今日城區的主要區域…..


民國四年金門設縣,縣治仍舊設於後浦,其後基督教會堂、模範街,以及不少南洋僑匯的洋樓陸續興築,
更增添後浦城區的特色。

民國五十四年,後浦區分東西南北四個里,隸屬於金城鎮,後浦也就稱之為 <金城> 。


早期為了生計而離鄉背井的金門人,興起了一股連鎖式的移民潮,僑匯為當時金門的經濟命脈,
在光宗耀祖的心態驅使下,一棟棟別具各國風格的洋式建築出現在金門地區各角落,彼此爭奇鬥艷,
其中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那位於金城鎮東門的「模範街」。



模範街
係於民國13年,當時擔任金門縣商會會長的<傅錫琪> 等人,自南洋集資興建的現代商業建築 ;

該街出自建築名匠<王廷元> 之手,並於翌年(1925)完工。

全長約75公尺,直街及橫街共40間店屋; 屬於住商混合的店舖住宅,亦即前店後屋或下店上屋,
中間留設天井的建築型態,是一條具南洋紅磚拱廊風格、繁榮景緻的「新街」。

民國五十年代,是模範街的極盛時期,可說是後浦城的民生消費中心。


街屋的設計,顯然受到了當時南洋熱帶殖民建築風格「五腳基」的影響。
五腳基可說是閩粵僑鄉洋樓的原型,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模範街的拱廊就是採此一建築類型。


模範街底的廣場,當地人叫它「吧薩」( Bazaar 馬來語的市場之意)。

當地留有舊地名<文厝內>, 顯示該地原有<文應舉> 三進宅第, 可惜已於民國33年為盟軍轟炸所毀 …..

按: 文應舉(17701829)後浦人,清嘉慶年間,曾在大陸東南沿海,剿滅海盜,擒賊無數,是浙江
水師提督李長庚賞識的勇將,嘉慶十六年(1811),由「閩安都署金左府」,以正四品的閩安都司
代理從三品的金門鎮中軍左營遊擊….並曾因因「鄉之衿耆慫恿之,而文公亦以桑梓之建立為己任」,
登高一呼,倡議捐銀重建<浯島城隍廟> 。

(現廟前重建碑記中可見其名諱)

東門里巷弄中( 珠浦東路4巷) ,不見經傳卻古意盎然的傳統民居建築群集一區 。

穿行於窄巷中, 探尋著老街區的風華…..

傳統的民居建築各自以其充滿著歲月感的面貌呈現, 似乎又有說不完的過去?



最後由巷道中回到莒光路的商圈氛圍之中;

仿若穿梭於時空之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