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昔稱<浯洲>,又名<仙洲>,自晉世以來即成為中原遺民離亂避禍的世外桃源,
於明清兩代,科甲鼎盛,名將輩出,文風極一時之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蹟、宗祠、
寺廟、古厝和獨特的風物民俗,在島上隨處可見。

<海印寺>原名為<太武巖寺>,坐落在太武山上。
太武山與福建同安的鴻漸山是一脈相承,它盤據在島的東部,因為嶙峋皆石,像是武士的兜鍪
,所以有太武之名;又因它是海上的一座石頭山,山巖紛糾縈紆,像是一枚篆刻的印章,所以
又有「海印」之名;

隔江遠眺太武山,隆起的山阜,一路逶迤像是人形偃臥之狀,所以又有「仙人偃地」的美稱。

太武山的海印寺,據傳始建於宋朝度宗咸淳年間,原是供奉通遠仙翁。
今日所供奉的主神則是觀音菩薩,配祀有十八羅漢。


 

<金門縣志> 有明洪綬<太武山十二奇記> 相關記載:

浯洲稱海國,中有太武巖,亦奇觀之所萃也。齊諧志之矣。
蘸月,蟹眼、名曰泉奇。眠雲、跨鱉、名曰石奇。以靈奇,則有倒影、玉几案。
以幽奇,則有石室、門關。其他千丈之壁,一覽之亭,與夫風動之石,偃蓋之松,
步雲之梯,詎非種種稱奇也。

然愚聞山之奇也以物,物之奇也以人。如清源、紫帽奇矣,得虛齋、紫峰而奇始彰。
鴻漸、三秀奇也,得、蘇槐、次崖而奇益顯。大抵奇於人,不奇於物也。
如以物論,則一石之怪,一壑之幽,孰不以奇稱,彼松亭者,固昔日之奇也。
而今安在哉。

故論武峰之奇勝者,當日勒石賦詩,肖鶴丁公為山發一奇可也。
而桂峰之華構,奇益爭勝矣。以至一榜七士、復榜八士,天下真奇,又孰有大於比哉。
余少浪得奇材之譽,無能繼群公奇跡,不亦落漠否。
而搜奇括異,欲抒山川之奇於毫端,亦云奇在此不在彼也。探奇者當自得於物外,
自非大觀烏能睹。

可說是將太武山上的美景詳盡說明….

而這些奇景則多散布於海印寺周邊。

海印寺的興建,遠溯至宋朝。

在明神宗萬曆年間曾大興土木,重修擴建。七百年前的海印寺,香火鼎盛,文人吟詠無數。

較具體的寺廟沿革, 可參考蔡獻臣丁丑重修太武巖募疏〉、盧若騰〈募建海印寺疏〉。



古寺於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時遭砲火毀壞,民國四十九年由國軍重建至今。

<石門關> 位於寺的左前側,拱形的門洞上方,有匾鐫刻「海山第一」四字,但據傳為<盧若騰>
所題,左下方遺有「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字樣。



按: 盧若騰,字閒之,一字海運,號牧洲,金門賢聚人。

先祖盧鄒,唐代任職侍御中丞。祖父盧一桂,父盧道炳。
若騰早年三試未中,崇禎九年(1636)丙子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舉進士,授兵部武庫清
吏司主事,再遷郎中,兼統京兆武學,官至浙江布政使左參議,分司寧紹巡海道。

隆武四年(順治五年,1648),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
永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十九日,卒於澎湖。後歸葬於太武山南。

寺院近來應有所修建,斬新的鐘鼓樓,光鮮的樣貌,許多新設的石雕佛相,顯得莊嚴;

晴空下,太武山頂,和風中,古寺的靜謐….

寺前的<蘸月池> 依然在,其餘的勝景應該也在於寺後山崗附近,

只是現以圍籬隔絕,進行造園規劃中….

無法一探奇境。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