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北角荖蘭山上的<靈鷲山無生道場> ,由<心道法師> 於1983年創建,為一處靜謐清幽的禪宗
園區,區內規劃祖師殿、大雄寶殿等殿堂,以及四大名山、十一面觀音、舍利塔林、五百羅漢步道
等戶外道場,經常可見許多信眾入殿朝拜、林下修習,沐浴在宗教寧靜莊嚴的氛圍下。



<無生道場> 規劃有「宗教文化教育園區」,配合自然環境的環山朝山步道圍繞著「四大名山」景觀。

其他景點還有鷲首石、法華洞、天眼門、舍利塔林、大禪堂,以及錯落山間林道的青斗石雕的五百羅漢。



繞了舍利塔林一圈,回到天眼門附近,然後下行,走往無生道場主殿。

陸次經過聞喜堂、客堂、華藏海等殿;繼續前行,至五百羅漢步道
道旁有羅漢石雕,尊尊表情神態不同;佛陀住世時,有五百常隨弟子,後世稱為「五百羅漢」。
羅漢像是用青斗石所雕,錯落安座於靈鷲山道旁林間,演述著佛陀時代,隨佛的聖眾弟子的行誼。

走至盡頭,為主殿,而一處新近整建完成新穎之殿堂。
主殿名為「佛祖殿」,前身為一低矮樸拙的石頭厝,原有巨石在庭前,現已劃歸於殿堂之內…..

石頭厝是當年心道法師在此地斷食閉關時,護關求法的弟子所建,
屋內供奉「西天東土禪宗歷代祖師聖位」及白玉臥佛像, 其旁還有法師開示之坐席。

新落成的靈鷲山主殿,自然環境配合淳樸石材建成….
殿後石壁有天然泉水井穴「大悲水」及「長壽水」,並有酥油燈、光明燈等,供眾祈願迴向。
大殿後方的巨石,貌似麒麟,頭朝右,伏身踞足,氣勢奇拔秀異。



佛祖殿旁有一岩洞,名為「法華洞」,為心道法師閉關苦修之處

1983 年法師覓地斷食轉駐此處,閉關前後兩年期間,每日僅飲水少量與九粒百花丸。



按:
心道法師(1948-  ) 靈鷲山開山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

祖籍雲南,幼失依怙,為滇緬邊境孤兒,十三歲隨孤軍撤到台灣,十五歲有感於觀音菩薩悲願,
以「悟性報觀音」、「吾不成佛誓不休」、「真如度眾生」刺身供佛,立誓徹悟真理,救度苦難。

二十五歲出家後,頭陀行腳歷十餘年,前後在台北外雙溪,礁溪圓明寺、莿仔崙墳塔、龍潭公墓
和員山周舉人廢墟,體驗世間最幽隱不堪的「塚間修」,矢志修證,了脫生死,覺悟本來。

1983年初,法師來到福隆山上「法華洞」斷食兩年餘,深刻體悟成佛唯有「度盡眾生,方證菩提」。

步道的盡頭是「觀海台」,真是眺望海景的絕佳地點; 這個平台像是在崖壁上,突出面對太平洋,
得以欣賞海天一色的廣闊景色,坐在木梯上,看著天空的雲影、蜿蜒的海岸線、沒有邊際的海面,
整個人都沈澱了下來,坐在那邊閒坐發呆,都算得上人生一大享受吧….

弘法與教育是靈鷲山教團的兩大主軸。
心道法師以「生活禪」的教育宗旨為出發點,整體志業與建設發展以生活化、人性化的弘法教育,
傳播「生命共同體」永續經營的理念;整合當代心靈環保與生態環保的共識,讓真理普傳後世。

靈鷲山教團則以禪為宗,展開華嚴的聖山建設志業,主張「三乘合一」的法教本懷。

繼「世界宗教博物館」之後,靈鷲山教團將致力於復興印度那爛陀的精神,成立世界宗教大學,
集聚各宗教的修行成就者,講授各宗教的精闢義理及修行法門,傳承智慧與慈悲的花果。



位於福隆濱海的「聖山寺金佛園區」重建計畫即將落成,將來的園區內將有來自斯里蘭卡的國寶
「摩訶菩提樹」,及以經泰國國家認證鎔鑄複製的十四世紀素可泰王朝三尊等高國寶金佛──
成功佛、圓滿佛、平安佛作為供奉主尊。

整體宗教文化教育園區也將以復興「那爛陀大學」學風為旨,
規劃有三乘法脈學院、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等。



在自然壯闊、純樸寧靜的山海之巔,

靈鷲山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處安頓身心的角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