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年(1737)福建晉江人周家初闢六家,後承「潘王春」為公號拓墾,嗣後賣給潘等建立中興庄。
乾隆十四年(1749),有竹塹社平埔族人從舊社遷來,在竹北建新社稱<東興社>,散居於馬麟厝、麻園
、豆仔埔(今竹仁、竹義里)、番仔陂(今泰和里)等地;乾隆末年之際,竹北全境的開發已大致完成。

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廣東饒平人<林孫彰> 率<林居震>、<林先坤> 由鹿港移墾至此,稍後又返鄉邀
<林孫服>、<林孫檀>入墾本市,創建「善慶堂」,建立六家林庄之基業;

後來林家又以三千銀元築六張犁圳(後稱東興陂圳),引九芎林溪南溪分水三分,以供農用。
其圳流經三崁店(今東海里)、隘口庄、東興圳、番仔寮(今東平里),在此分南北二汴,
南汴經芒頭埔、六張犁、十張犁、八張犁(此二地在鹿場里);北汴流經麻園庄、鴨母窟(今中興里)
、鹿場、泉州廣溪,灌溉面積達三百七十餘甲。



<六家>原名<六張犁>,其由來說法不一。
康熙雍正年間,漢人移民尚未入墾,稱為霧崙毛毛荒埔(原住民語)
乾隆二年晉江人初墾此地,至乾隆十七年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衡山率居震、先坤從鹿港移墾至
竹塹六張犁,開築六張犁圳以為灌溉。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因市區改正, 才更名為<六家>。

由於<潘王春墾號> 所主導的東興莊墾業沒有什麼蓬勃的發展,甚至到了嘉慶十三年(1808)
還將所擁有的一半產業賣斷予吳振利,但在這之前的乾隆十七年(1752),來自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家,
則機積極投入東興莊的土地拓墾,初為潘王春的墾佃,建立家園後,更青出於藍地為新竹地區開發史
上的重要家族。

林家之後還出了兩位新竹縣的縣長。(林保仁,林光華)


每回路過總繞過六家,主要是探視一下林家祠於修繕完成後,是否已開放參觀….
(此回前往,仍是門樓柴扉緊閉,不得其門而入)

卻意外遇見原本覆蓋於<大夫第> 頂上的鐵棚架已拆除,宅第整個外觀可以清楚地觀賞;
幸運的是,當天正逢中元祭日,宅第正廳正好敞開著….

大夫第後進即<善慶堂> 是林先坤祖屋所在,

原本想進入一探,卻因未見有人接應,總覺魯莽闖入有失禮儀, 只得作罷;
還是在外圍眺望即止…..
不過倒是可以看清楚位於門入口兩側,長久以來隱於施工圍籬內的一對旗干座




大夫第左側的問禮堂,仍然未開放….
(問禮堂原為林國寶之祖屋)

而林家祠同樣未對外開放….(遺憾)

按: 據聞林家祠殿內掛有文魁匾;而「大夫第」屋內,樑上也懸有「貢元」、「武魁」、
「節孝」
等十多塊匾額,紀念林氏一族之科名。(據聞古匾已失竊)


<林先坤>原名延北,祖籍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清雍正三年(1725)生。除了致力於土地拓墾外,
也善於運用社會截構中的宗族組織來結合力量,先後以族長身分組織嘗會,一方面祭祀祖先,
一方面投資於土地的經營….

林先坤在開發土地致富以後,除了富而不驕,富而施仁外,要想持盈保泰,他熱心參予各項
社會公益事業以養望,此外,他還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時號召鄉民,籌組義民軍
守住六家及員山的大糧倉,並進而助政府平亂,事後並糾合地方士紳出錢出力,收埋義民忠骸
並建立義民廟,獲乾隆頒賜「褒忠」敕封。

林家祠左右兩側的舊屋是現階段維修的施工重點…
祠堂左後方土塹圍牆內的<忠孝堂>,據聞是前縣長<林光華>的祖屋;

而位於永昌宮後已整建完成之<問禮堂>,依資料顯示: 該宅為前前縣長 <林保仁> 的故居;
(請參閱另篇之竹北林家祠)

六家的林家古厝群現均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陸續整修完成後,
將呈現出一處飽含人文典故的 <客家文化園區>;


一處深刻見證竹北地區開發的活教材….

(不知何時才能一睹祠堂內部,以及拜觀諸多古匾?)

0

2 留言

  1. 陳晏蓉 2017 年 2 月 6 日 於 下午 5:49

    我們是正要參加網路博覽會比賽的竹北市東興國小隊伍,正在蒐集竹北六家地區的歷史資料,請問您的資料來源和出處,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2. 陳晏蓉 2017 年 2 月 6 日 於 下午 5:49

    我們是正要參加網路博覽會比賽的竹北市東興國小隊伍,正在蒐集竹北六家地區的歷史資料,請問您的資料來源和出處,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