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竹頭前溪和鳳山溪的出海口,有一個由二溪流共同沖積而成的沙洲,稱之為<船頭溪洲> 。
船頭溪洲兩側的沙汕,原為臺灣海峽往來船隻,在風急浪高時的避風場所,雍正九年(1731)因島內
南北交通的需求,而開為島內貿易港,稱之為<竹塹港>。


嘉慶十八年(1813),竹塹港因洪水而淤塞,船戶商民乃出資在頭前溪南岸另闢新港(今富美宮旁),
原竹塹港隨即被稱之為<舊港> ,此為舊港地名之始。

嘉慶二十年(1815),新港復因洪水而淤塞,港埠乃再移舊港;
俟後舊港因島內交通並兼營兩岸貿易而漸趨繁榮,形成聚落稱之為<溪洲店>。

日治以後,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新竹設廳時,將<溪洲店>和位於北岸的<海仔尾>、<魚寮>
等聚落合併,成立<舊港庄> ;大正九年(1920),新竹改廳設州,舊港改為街庄,原庄改為大字;

臺灣光復後,民國35年,舊港大字以鳳山溪為界,被析分為舊港村與新港村,歸新竹縣竹北;
民國42年(1953),舊港村又被畫歸新竹市,改稱舊港里迄今。

於是乎,造就了舊港里(溪洲)屬於新竹市; 而新港里(魚寮) 屬於竹北市的情況…..

據聞在清代,曾有漁民在頭前溪口的南北兩岸,各建有一個煮晒漁獲、修補漁網用的草寮;
其中位在北岸者,稱之為魚寮; 在南岸者,則稱為南魚寮,簡稱為南寮

不久以後,在頭前溪口的一個沙洲中,亦建有一個魚寮,就以南寮為基點而稱之為<北寮仔>



位於竹北市新港里的魚寮,是個以戴府王爺為信仰中心的單一姓氏(戴氏)的聚落….
當地的信仰中心即位於新地社區內的<港安宮>

路過魚寮其實只是偶然…..發現<戴家古厝>也是一場偶然

路過此一村落,心想走馬看花隨意走走,卻於村中發現此一古厝,頗有拾遺之感;


戴家古厝格局屬四合院,第一進採凹壽形式,前有四方軒亭,因為沒有前埕,格局是比較特殊的;


門額上書<刪禮世家>,門樓左右兩側牆面留有泥塑作品,可以看出是當地最氣派的住宅;
可以猜想主人應該也是地方上的代表人物吧?

門額下掛有一木牌,上面寫著<戴文燦>的名號,經搜尋網路關鍵字,找到零星的資料:
戴文燦,昭和十一年(1936)畢業於舊港公學校(今南寮國小)….曾擔任第十屆竹北鄉代表主席….
(無法證實是否即為此人)

至於<刪禮名家>的由來,則來自於戴姓祖先的光榮事蹟….

西漢時,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與其侄子<戴聖>,同學禮于後蒼,宣帝時皆被立為博士
,稱為<大戴>、<小戴>。 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戴德活躍於漢元帝時(43年一前33),作《大戴禮記》。戴德是倉的四位弟子之一,
《小戴禮記》作者戴聖則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
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被稱為《大戴禮記》,後來
其姪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46,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
一共49,被稱為《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後來失落了,「小戴禮記」就是今天的《禮記》。
《大戴禮記》本與《小戴禮記》皆為漢代禮學的傳記,其學術地位、聲望是相當的。


這也就是戴氏族裔以刪禮名家自居的由來

戴姓人家郡望譙國、廣陵、清河; 因此宅第的第二進門額上書有<廣陵門第> 等字樣。



(第二進照片轉載自網路照片)


新港港安宮
戴府王爺(戴衢亨) 是臺灣戴姓宗親的信仰中心;

根據記載:

戴王爺名衢亨,字蓮生,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慶十六年(1811)
戴王爺本籍江西省大庾縣人,乾隆戊戌狀元(一甲一名進士),官至上書,軍機大臣,
大學士,俗稱宰相之重任;並加恩晉贈太子太師,諡文瑞,並且代理國事七天。

清道光年間,戴王爺神光蒞臨竹塹魚寮(新港),歷經100多年來,神恩廣澤,
佑民護國,眾信徒感沐神恩,塑造金身,集資發起建廟,於西元1980年正式興建,

經歷四年完成,並於西元198411月舉行落成典禮暨護國祈安普醮。

為了敬祖懷德、慎重追遠,以及促進宗親之間團結,由新竹市新竹縣、桃園縣、台南縣
等各友會及各祖堂管理委員會共同成立< 臺灣區戴姓宗親港安宮戴府王爺祭祀委員會 >,

每年舉行新春聯合祭祖團拜活動,以凝聚宗親濃厚情感。

戴姓後裔目前則分佈于臺灣之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





穿梭在婉延的巷道內,不時可以看見古厝散落其間…
多數已破敗不堪

想必也多是戴姓人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