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照門地區有著微微起伏的丘陵,居民多是務農維生的客家人,鄉間風氣儉樸、人情濃厚,
為一典型客家庄。早期先民依丘陵凹陷處的集水區群聚而居,形成「湖窩」,為當地特殊聚落景觀。
由街上沿著楊新路(鄉道115)一路往北,至大茅埔橋,在行政區域上屬四座里, 昔日稱之為<四座屋庄>


四座屋
又稱「廣和莊」,是指昔日由四家人開墾故名之。
<四座屋>的說法有點類似於<九塊厝><五間厝>, 大抵拓墾初期有四棟三合院一類的建築

今日沿路探訪,似乎能觀察出昔日四座屋之坐落情形….

楊新路約與霄裡溪平行向北,沿著溪谷散布著聚落,約落均在溪流北岸,
依續是四座屋,大坪,照門,鹿鳴坑等,一般統稱該區為 <霄裡坑>

位於內思高工對面的駁崁上,有一帶有燕尾的高偉建築,前埕已落魄似乎以無人居住,
但僅臨一民居,應是該戶之宅落?

這是一處無人居住的公廳,棟檐高挑,建築使用的建材材質不錯,保持尚稱完好。

兩邊石柱上有幅對聯,上聯「西長庚東啟明奎璧聯輝瑞聚九龍新世第」、下聯「何圖象洛書
數陰陽燮理祥開十德舊家風
」。

由聯首看來應是「西河堂」林姓人家。

大門用厚重的木頭封住,廊前成了堆砌廢棄雜物的地方。
左側的燕尾已遭雜草藤蔓淹蓋,屋後的樟樹高大搖曳,讓人感覺這裡風水不錯。

為何荒棄,就不得而知。(不知是否與上枋寮西河堂是否有關?)

再向前推進,左側斜坡巷內,有古厝一處, 額名散渙,不知所以

沿路不遠處,新埔農會對面一處新闢停車場邊, 樹叢後山丘有一隱蔽民居,附有燕尾,堂號<金鑑堂>

根據資料,這是前清新埔總理<張元清> 故居所在….



據資料顯示:
<張元清>生於道光八年(1828), 字鏡臣,為竹北二堡新埔莊總理; 同治元年(1862) 戴潮春之亂,
曾帶義民南下平亂. 同治二年(1863) 清廷贈以<淡北粵庄義首>銜及<急公好義> 匾….
張氏聲勢最盛時,其所擁有之勢力範為據聞當時若以廣和宮前為界,上側俱為其地盤….
惟單傳一子張金水, 僅能守成,遂為蔡景熙,潘成元等取而代之

據悉匾仍存放於屋內,只是家犬狂吠, 又無人對應, 只得退出…

再往前,田間小徑上行,盡頭有一三合院,額題為<廣和垓>,似乎見證昔日<廣和莊>之原由

其旁有一三合院頗為精緻,維護情況亦佳,門廳上有著<隴西堂>的字樣….

若依粵籍移民的身份推定,該戶人家應該姓彭….

出步的廊間,牆面上塑有書卷圖樣,算是這一代傳統民居中比較有裝飾性的

一路往北來到大茅埔橋前,左側路旁有一殘破的三合院

僅存右護龍之山牆,看其懸魚裝飾,想必昔日也是精彩無比

只是已殘毀不堪….

位於古厝前不遠田墘間的另一處三合院<豫章堂>

過了橋便進入巨埔(大茅埔)地區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