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舊名<吧哩國>, 漢人最早開墾新埔地區的記載是在雍正年間,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嘉慶州
鎮平縣、潮州饒平等地移民陸續入墾竹塹東北之吧哩國地帶。由於當年對於渡臺開墾並未有積極,
加上新埔地區原為平埔族竹塹社居地,因而推測早期漢人並未有大規模入墾,只有零星的移入。

乾隆十二年(1747)竹塹社因水患,在土目<衛阿貴>和<錢子白>率領之下整族遷移,入墾新埔地區。
乾隆三十一年(1766),陳石生等開闢枋寮圳,灌溉田地範圍包括三角埔、窩口、枋寮一帶。

乾隆四十九年(1784),新埔則已出現來自陸豐及鎮平的粵籍移民聚落,「新埔庄」之名也由此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在新埔地區大規模招佃,欲前往鹹菜硼(今關西鎮)
開墾,可見當時以竹塹社人為大業主,漢人多以向其承墾土地的方式入墾當地。

衛阿貴當時的拓墾即經由<五分埔>一帶開始開墾,而後才更進一步拓展至美里庄(即咸菜硼)

也因此後來許多粵籍移民跟著入墾,形成一個聚落重要的聚落…..

至今,新關路五埔段沿路,仍聚集許多宗祠及古厝,其中不乏頗有歷史淵源的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陳朝綱> 故居,<張雲籠> 故居, 以及秀才<詹文光> <詹鴻光>兄弟的故居等

由關西向新埔方向行進,進入五埔里後,右側路旁及巷內不時會出現搭配有燕尾的傳統建築

根據綜理,新埔地區附有燕尾的建築多屬宗祠或公廳建築, 家族人仕也通常擁有相當功名

首先在稻田小徑深處看見一棟古厝,接近一看,門額曰<樹德堂> (初次見到以為陳氏宗祠)

三合院建築,外埕有矮牆阻隔,無法入內….

三合院右側有一新建祠堂,左側僅存殘破的土埆護龍, 右護龍卻早以無存…. 
看其門額<星耀儒宗>,確定是陳姓公廳,徵得婦人同意後入內參觀,

在看到祖先牌位中有<陳超學> 的祿位,立即確認此間即是<陳氏宗祠>,
該處應該就是<上陳公廳> 所在….(經婦人確認無誤)

(婦人並告知左側之三合院古厝為高姓人所有)

婦人並告知往新埔方向不遠處尚有一<陳氏宗祠>, 也是同一宗族之公廳(下陳公廳)

據陳氏族譜記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原為木匠的陳氏家族來臺祖<陳任華>,攜帶<超纘>、
<超貴>二子,自廣東省鎮平縣白馬鄉臨泉埧羅經圈渡台拓墾。

陳氏父子先在白沙屯(今觀音鄉)上岸,後遷抵桃園南崁墾殖,三子<陳超學> 於此時誕生。
日後陳氏三兄弟分家,<陳超學> 在嘉慶十一年(1806)因避閩粵械鬥,從南崁移居五分埔
成為陳氏家族開基五分埔的始祖,也根植陳家在五分埔發展的契機。

陳超學在五分埔不僅致力耕墾而躍升為大墾戶;
所生二子<昌興>、<昌旺> 在日後更分別建立有上、下兩大陳屋伙房。

這次子<陳昌旺>,於咸豐戌午年恩賞貢生,改官名為朝綱,字佐卿, 即一般為人所所熟悉的<陳朝綱>。

《台灣省新竹縣志》記載:「陳朝綱字佐卿,新埔鎮五分埔人,祖籍廣東,遷台年代未詳。
父超學、別號勤創逸叟,累世業農,家富裕
」,如上記載可推知陳氏家族能擁有龐大的土地,
非陳朝綱一人及身之功業,乃是累積數代之功,才能擁有這麼龐大的土地與資產。

台灣列紳傳》記載:「陳參事,名朝綱,竹北五份埔莊人,屬廣東籍,未詳其祖先。
家世隱耕于野,居積雖已富,未顯,及至於參事(陳朝綱)世即崛起」;

日治時期曾名列十大富豪之列,

可知陳朝綱雖為陳氏次房,實為陳氏家族勢力擴展之關鍵人物。
陳朝綱派下有十房,裔孫中陳石祥,陳增嶽,陳光維,陳定國等皆為知名之士….

再往前不遠處,即看到一處設有堂皇門樓的宗祠,門額上書<德星類聚>,應就是婦人所謂的<下陳公廳>

只見鐵門深鎖,看來並無對外開放….

從門縫中隱約可見是一擁有軒亭的三合院傳統祠堂建築,
以陳朝綱排行第居次,加上建築樣式優於前一處,應可斷定此間即是陳朝綱故居所在….

據說這軒亭是由與板橋林家花園同一個工匠施工,其精彩之程度必然可期
只是家祠未對外開放,無緣一面…..

軒亭似乎也已翻建, 失卻了原味?

(可惜的是: 兩公廳均已修建,整體觀感反不如高氏宗祠)

按: 陳朝綱,咸豐元年二十歲時捐報監生,咸豐五年(1855)登貢生。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之亂,陳朝綱以客籍義首的身分領導客家義民參與了這次重大的戰役,
光緒二年(1876)受清政府授「四品同知」銜。
光緒八年(1882),擔任新埔廣安局職員,倡捐臺北城城工。
光緒十四年(1888)辦理鹹菜甕撫墾局
解決漢番糾紛。 十五年(1889)協助辦理清賦工作有功。

光緒十六年(1890),劉銘傳開設鐵路局,鋪築基隆、新竹間鐵路。竹塹城紳林汝梅邀陳朝綱
合資幫辦築路用砂石採集助築鐵道,築成授「朝議大夫」。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獲台灣總督府授配紳章。明治三十三年(1900)任新竹縣參事,
明治三十五年(1902)去世。

根據日治初年台灣總督府調查,陳朝綱亡故時,遺產約達二十萬圓之多。
可見,陳朝綱憑著個人的才能與過人的識見,戮力於土地的經營投資,並擴及商業和樟腦製造,
在理番和築鐵路的事功,與清廷建立良好關係,致使陳家成為新埔地區舉足輕重的重要家族。

對於如此一位對新埔影響深遠的前賢而言,

應該有讓更多人瞭解的必要…

陳氏宗祠若能對外開放的話,多少會是美事一樁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