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義民路一段五八號的「外翰第」,屬於新埔張氏公廳,為一座格局宏大的四合院(雙堂屋),
因年久未修,現已破損嚴重、雜草叢生。根據文史工作者表示,<外翰第> 約建於光緒十六年(1891)
,已有一百一十二年歷史,從其建築強調防禦功能的特色來看,張氏在當時應該是財力雄厚的家族。
根據資料推測: 該地舊名三角埔, 外翰第應為秀才<張星奎> 之居所
新埔縣志記載: 張星奎,光緒元年秀才,光緒十六年補海防班試用訓導, 明治三十年授命紳章.
話說新埔張氏代表之家族,莫過於張雲龍派下….(另一派屬張元清派下)
這<張星奎> 應是張雲龍之族裔
按: <張雲龍> 本名張魚妹,生於嘉慶九年(1804),卒於光緒六年(1880),其歷經道光、咸豐、
同治三朝,捐官得貢生,生平英雄冠世、才識超群、見義勇為,而成為地方上之重要人物,
與<陳朝綱> 同為新埔富紳….可以想見張家在新埔地區的勢力。
「外翰第」為二進多護龍四合院,院門設於左側,院牆採卵石砌牆基與斗子砌牆,並遺有多處
完整的銃孔(火槍孔),顯見昔日動盪年代中安全自衛的防禦工事均是興建宅第必要的設施
。一進門廳作退凹處理,屋頂為雙燕尾屋脊,門額上書「外翰第」,
左右窗楣上仍有書卷泥塑書法彩繪,右護龍均已坍塌….
右護龍前樹叢中有通道,便從此進入
正身西南側設有門樓,卻也沒有設限,且看今日內埕無人,入口亦無門禁,便斗膽進入一探….
從門樓進入,內埕左右均有斗子砌有內院牆,具有空間隱蔽的效果。
正廳為七開間,三關六開門,桁架尺度高挑,採捲棚式屋頂,雙瓜筒檐廊木作,簷廊左右的磚砌
拱廊上書法、彩繪與門廳窗楣上泥塑,是現今較完整的裝飾作品。
而正廳次捎間與內院左右廂房都因荒蕪失修,屋頂已崩落毀去。
繞行至後院,以淪為菜園,種菜的阿婆對歷史相關毫無所悉….
文史資料上記載: 聽說其後代已散居各地,僅過年及清明會有較多的族人前來祭拜,
對古宅整修意見分歧並不積極,致使這座新埔最雄壯的家廟日漸殘破,非常可惜!
如此之慘況者,
又豈只<外翰第> 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