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鄉> 為桃園縣沿海四鄉鎮之ㄧ,海岸線長約十五公里、面積 88萬平方公里,三十餘村,人口約六萬人,
因地理環境與拓植時期種種因素,自然形成三大發展區域—–亦即<-觀音>、<草漯>,以及<新坡>地區。
閩、客族群在這三大區域中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呈現。
康熙,乾隆之際,陸續有大陸移民墾居,其中以閩籍為主,為漳州,泉州人,俗稱福佬人。
後有客籍人士渡海來台,但其勢力較薄,閩族直呼其為客人。
其中客家語系大致分佈在保生,武威,三和,新興,大潭,藍埔坑尾,白玉,金湖較多。
而閩南語系則分佈於草漯,樹林,富林,塔腳,保障,廣福一帶較多,其餘地區則分佈均勻。
路過白沙屯聚落,其實是有點無預期的…..
話說一天,由西濱一路南下,突然發現左側似有一聚落, 燕尾高翹, 想必有古厝在其間,
便就近出匝道, 尋徑而來
一進到聚落, 便發現一三合院, 門額上掛有一匾, 寫著<明經進士>
想必該宅曾經出過<貢生> 一類的人材…..
在聚落巷道弄中穿梭, 發現並排有三棟三合院建築, 堂號題著<江夏堂>
立刻讓人理解這是一處數於黃姓人士群居的聚落,
聚落中不見當地居民, 護龍屋舍也大多數損壞, 大抵只維持正身較為完整的架構….
好奇的是: 這白沙屯, 出了甚麼樣的黃姓貢生?
經查資料, 這為貢生名叫<黃雲中>
根據甘泉寺之沿革記載: 「時之貢生黃雲中者起而募捐,於咸豐十年十一月建竣廟宇曰福龍山寺。
經歷三十年載後有改建之議,由徐再、廖文安等發起改建後殿,黃經德、曾坤房、廖均安、羅成連
等繼起募捐完成兩廊及前殿。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六九年),全廟完竣…..
是年有汪番者夜過石像顯跡處,偶見毫光灼灼,一股清泉潺潺而流,水質甘甜,飲之神爽氣消,
病者求飲效勝金丹,因而選定四大丙申之吉日開挖水井,名曰甘泉井,遠近善信前來祈求甘泉,
治癒病體者大有其人,遠自竹塹新社等地而來者尤多,又逢新廟建竣香煙倍盛,甘泉寺由此而名。」
按: 黃雲中,白沙墩黃英照(開台祖,15世)曾孫也,原名黃可,字文偉,自幼勤讀,於道光二十九年
考取貢生, 官章為雲中,號彩堂。咸豐三年,因捐助軍餉抵禦太平軍有功,獲閩、浙總督及福建巡撫行文咨部,
頒授「明經進士」。同治十三年又因辦淡水團練有功,欽加五品職銜。
咸豐三年,觀音、大園一帶,閩粵兩族時生械鬥,黃貢生冒險居中協調平息,獲致各方敬仰。
同年新竹縣枋寮義民廟廟址發生糾紛,歷久不決,貢生出面仲裁,終告圓滿解決,
該廟興建時,又竭力籌募資金,促成堂皇廟宇,因此被公推為溪北區正爐主「黃益興公號」
其裔孫獲授權辦理每14年 一次的義民節(中元)全盤業務,該廟八角亭石牌上並刻有
「黃雲中」功績,以表彰其功勞。
甘泉寺興建時,黃貢生亦領銜奔走,至今正殿神龕上的匾額「慈悲廣佈」,即是黃雲中所敬奉,
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年以上歷史,廟庭石柱上也有黃貢生的聯句。
黃貢生後人,似乎也不乏在地方政商成功人士….
出了聚落,知道該地隸屬於白玉村境內
大馬路旁還有一處擁有門樓的三合院….
往白沙岬方向行進,鄉道旁即可看見<黃氏祖塔>
路過白沙屯,造訪黃貢生古宅,
也算是此行最大之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