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名稱的由來,乃是取「大武壟頭社」和「內庄」的個別第一個字合稱。「大武壟頭社」
即今以「平埔夜祭」聞名全省的頭社,而「內庄」則為漢人入墾大內的主要據點,即今行政
中心所在。由「大內」之名,不難看出,族群在此混居的事實,交織出大內獨特的區域特色。

石仔瀨」和「內庄」是楊姓漢人開拓的聚落。
「二重溪」則主要為葉姓漢人和平埔族混居之地,西境的「口庄」和「內湖」以漢人葉姓為主;
而東境的「大匏崙」、「唭哩岸」、「走馬瀨」等地則以平埔族佔大多數。
北境的「頭社「嗚一帶諸庄,則幾乎盡為平埔族生活領域,漢人聚落只零星點綴其中。

漢人在大內的拓墾始於清康熙年間,當時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楊氏家族有九位兄弟,其中的六位兄弟
隨宗族來台拓墾,最早從漚汪溪口(今將軍鄉)登陸,同行宗親留在蕭壟(今佳里鎮)拓墾,楊氏兄弟
則繼續沿著灣裡溪(今曾文溪)上行,到今石仔瀨一帶登陸,部份在內庄墾植,部份則在石仔瀨開墾。

楊姓因此衍化成大內地區的大姓宗親。

楊氏六兄弟中的老大名<楊內>,住的村莊因而稱之為「內庄

根據資料記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楊氏族人楊光謨(公冶長)考取臺灣府學歲貢生,
即一般俗謂的「明經進士」(乾隆庚戌科中式第一名選魁),曾任永安縣學訓導……>
楊家古厝即由 <楊光謨> 出資所建,大約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設計督建則由<楊光遠>負責。

當時建材皆由廈門船運來台,早年曾文溪比現今寬好幾倍,由大陸來台的船隻可以直通到玉井,
石仔瀨一帶也有港口可停靠船隻,由大陸載運過來的建材從石仔瀨上岸再用牛車載運過來。

楊家興盛時擁有的土地不計其數,北到「打貓」(今民雄),南到「新市」都不用踏過別人土地。
由於楊家之富有, 因而有能力興建此擁有「三落百二門」的燕尾大厝….

但是,此一「進士第」由於家道中落,族人四散並且意見紛擾,後來改為祠堂 <楊長利公厝>,
目前卻也破落到無人聞問的地步,漫步其間,不免有些唏噓….

公厝正廳屋架為三通抬樑式屋架,正面寬敞,燕尾氣宇軒昂,有官府宅邸的氣勢。
左右對堵磚雕以葫蘆構成錢幣紋飾,雕工精美。

簷廊桁架左右的垂花雕飾,雖已風化,但仍可見精雕美感。


左右次間的石條窗櫺,可左右旋轉設計,匠心獨具。

正廳後方仍有後堂石階與前方門廳石砌的門樘,三落大厝殘跡依稀可見。

庭院荒亂,僅存正廳右前方的「旗竿座」與殘破正廳的些許工藝,供後世憑弔。

由公厝旁過水門穿出,有巷弄通往後側聚落, 巷弄旁另有公厝一所,名之為< 楊協發公厝>

< 楊賜> 四兄弟於雍正年間入墾內庄而發跡,後因人丁日繁,於光緒二十年(1894)興建二進
多護龍宅邸,也就是目前的楊協發祭祀公業的「公廳」

楊協發公厝為二進多護龍宅第,一進為凹壽門面的門廳,二進則為正廳,左右內護龍倒塌後
未再整建,使內埕感覺格外寬敞。

曾於日治時期整修,大門為洗石子作工,窗戶則改為格子窗,僅保留古樸的托木雕飾彩繪。

楊協發公厝」位於「楊長利公厝」左後方的巷弄中,不出百公尺,

對照其間的破敗與奐美,不禁無言!

看著楊長利公厝,想起已拆除的徵士第,內心湧起一股酸楚….

0

2 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17 日 於 下午 4:34

    时时彩送彩金

    男女之间,最昂贵的不是玩钱,是玩感觉…

  2.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17 日 於 下午 4:34

    时时彩送彩金

    男女之间,最昂贵的不是玩钱,是玩感觉…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