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泰古厝>,又名林家古厝,原名為<安泰厝>,位於台灣台北市1濱江公園旁。
該古厝為台灣知名的古式傳統建築,雖因為曾移遷改建而未列入古蹟,但是仍為台灣閩式古宅的代表作。
目前林安泰古厝配合周邊整建的閩南風格庭園林景緻, 規劃為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花茶殿」展館。
<林安泰古厝>原本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敦化南路旁)。
六十年代,台北市政府為了拓寬東區敦化南路,計劃拆除林家古厝。各界人士感於古厝之美以及
其他種種價值,亟力奔走搶救保存。由於當時古厝並未列入古蹟無法獲得法令上的保護,經專家
學者的努力之下,終於在1978年一項遷建計畫出爐,再加上林家後代<林思訓> 獨排眾議將古厝
一磚一瓦無條件捐獻,古厝存廢的爭議遂塵埃落定下來。
1978年6月26日拆遷工程正式展開,台北市政府公務單位先進行丈量、記錄、編號與藍圖繪製,
然後由附屬物先進行拆裝,再拆隔間,最後由屋頂向下拆,磚瓦木石被一塊塊地拆卸下來,
五個月之後,整個拆卸工程完成,百年古厝現在變成了一堆堆等待重新組裝的建材。
經過漫長的選址及行政作業流程,1984年8月,台北市政府終於敲定在高速公路旁的濱江公園
內進行古厝重建工作。經過了四百個工作天,花費4千多萬元的經費後,1985年11月終於竣工。
並於1987年6月正式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
林安泰古厝為傳統四合院民宅建築,格局嚴謹雕刻典雅,為台灣北部少見保存完整的古厝。
林家開台祖先<林堯>於乾隆十九年(1754),由安溪渡海來台,他的兒子<林回>在艋舺從事貿易
生意,店名為<榮泰號>,因為經營得法賺了不少錢,因此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 在現在四維路
附近興建了一座宅院,決定門額名為「安泰」。
道光初年又再度予以翻修,前後歷時五年,成為目前所見的格局。
林安泰古厝至今已近200 年的歷史,初建時僅圍五間開的一棟屋舍,後來陸續加蓋左右廂房和
門廳,成為四合院,清末再加建兩座外廂房與書房,才成為目前兩進四廂房的格局….
古厝為閩南典型的「安溪厝」四合院建築,燕尾屋脊線條非常流暢,進身採前低後高的設計。
整個宅院建築以二進祭祀祖先的正廳為中軸線,兩邊延伸對襯分別為各房居室,往前至一進,
中央是垂花門廳,兩側耳房呈對稱設計,兩廳與左右內外護龍圍出中庭,屋後左右各有古井,
屋左不遠處有三開間簷廊書房一座,屋前院埕寬廣,埕外更有月眉池一潭,
整個建築共有三十四間房,雕刻門窗共計有三十二片,整體格局給人一種寬敞穩重的感覺。
屋身採用從「唐山」進口的高級福州杉及觀音石,牆壁以紅磚、土磚、桂竹筋及蘆葦莖編織成體
,再覆以泥土,並用石灰加以粉刷而成。
整棟建築最具藝術價值的則是它的雕刻以及彩繪。
其中,彩繪的部分因年代久遠已嚴重褪色,但從瓜座的殘跡看來,仍可一窺當年的富麗風華;
至於雕刻部分,精緻的雕工手法至今仍讓人嘆為觀止,例如正廳神龕上雕的圖案,以及格扇門上
形狀各異的鑿花,無一不是精緻的藝術作品。
門廳前的垂筒及雀替, 更是最為精彩之處….
尤其那脫去彩繪露出木頭紋路的朴拙質感, 非經歲月洗禮,無法至此
此行重來造訪,只為將此看得更為真切些….
過去近兩百多年來呵護著林家子孫的深院宅落,如今的角色丕變,成了供人賞玩的古蹟景點,
其中蘊涵的無奈固然值得繼續深思與爭辯,但相對於許多古蹟、老厝的凋零、湮滅,林安泰古厝的
處境,或許還算是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專門收容古建築遷建的花壇民俗文化村, 經營汲汲可危….
看看韓國首爾的南山韓屋民俗村,
有時候政府還是須得做點事情….)
不能老是寄望古厝的後人無私的奉獻吧?
畢竟,現實是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