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邊> 昔名<林仔邊>,清乾隆二十年間,拓墾者<趙瓊勳>,由福建帶領其族人渡海定居此地,
開拓田野、辛勤耕作,因經營得宜,致農業進步,而因此吸引更多後續移民,遂形成一村落,
至道光十年,村落南邊形成一天然良港<新打港>,與大陸展開通商貿易,商業經營開始蓬勃…..
早年林邊有所謂的<黃家中記>、<黃家金記> 以及<鄭家安記> 等商號 ,合稱為<林仔邊三記>,
三記均為是林仔邊當地望族,財勢雄踞一方,對於地方上的政務、財經都具有影響力。
三記之外,尚有其他同樣經營不錯的商號, 如<鄭吉慶> 所設立的「福記」,也是一個代表商號。
< 福記古厝> 位於永樂村榮農路的<永樂社區>內, 離廟街尚有一段距離….
福記古厝是傳統的閩式三合院,建築結構以磚塊及木頭為主,外部建築格局則為單進雙護龍
附帶門樓,正廳是七開間形式,廳前以高大的磚牆圍成一處寬廣的內埕,以現在的標準來看,
這座古厝尚稱典雅樸素,然而在當時的年代,這是屬於大戶人家才可見到的格局。
門樓牌匾刻以「榮陽」堂號,代表鄭家的族氏,屋頂以螭龍剪粘藝術作為起翹造型;
護龍屋脊採木型直馬背山牆;牆堵下方有櫃檯角與貓洞的細部設計,牆面則以書畫彩繪、
洗石子竹節窗櫺、圓柱型窗飾及黏貼彩繪磁磚作為美飾,尤其彩繪磁磚的圖樣豐富多變,
非常吸引目光。
來到內埕,可以看見正廳前的出挑簷廊拱斗,而古厝的前後方屋簷,皆可看到螭龍造型
的落水口;在左右護龍亭廊入口處有形狀可愛的圓拱門,牆面上並有左右對稱的書卷窗
及懸掛東西用的木製兔仔耳。
走在古厝裡,到處可見建築設計的巧思。
根據永樂社區的導覽資料介紹, 古厝約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並曾在昭和元年(1926)
,曾經大幅度整修,從使用的建築結構、材料以及裝飾表現(洗石子、彩磁面磚)風格來看,
在日治時期大幅度的整修應該可以得到佐證。
永樂村是林邊鄉境內最大的村落。從「福記古厝」到長老教會教堂、千爺廟一帶,舊地名稱
為「新厝仔角」,就是指當時古厝落成後,以此做為當地地標建築。
鄭家的「福記古厝」在民國90年之前,原本處於十分破落的狀態,右護龍屋頂已崩塌的景況,
在永樂社區協會與鄭家後代共同協力下復建完成,使老屋得以新生,並為永樂社區注入一股生機。
2005年11月屏東縣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
目前成為社區活動中心,也是村民的休閒中心,不定期舉辦插花、彩繪、寫春聯、炊事等活動,
更以此為出發,以民間的力量打造成一個理想的社區居住環境。
正前方的長老教會…..
古厝保存並得以活用,總是能叫人敢到欣慰的事….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
原本應該是充滿歲月痕跡的斗砌紅磚外牆,因塗上一層油桐漆, 而略失其古拙之美
可作為古厝保存之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