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鄭氏家廟> 又稱為——<鄭守義公嘗>、<延慶堂>。此家廟是由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
碧水社(舊地名) 開基<鄭守義公>後裔,於光緒十四年(1888)啟建,現今之建築於昭和十三年
(1938)由仕紳<鄭河南>號召族親修建完成。民國89(2000)再次整建重新進主。


原鄉開基鄭守義公後裔,於清乾隆年間渡海來臺後,在木柵地區開發各房子孫頗稱昌熾。
是以開闢就緒,欲興祀典,圖報祖德。嘉慶年回原鄉修族譜、組守義公祖嘗,根據資料:
「仝立借銀字鄭守義公嘗各房裔江泉、烈培等茲因前年間議建新興庄祖祠乏項借貸媽祖嘗銀
參拾陸元‧‧‧‧‧‧‧仝立借銀字人鄭江泉  光緒拾肆年拾月 烈培」

由此判斷<延慶堂>(祖祠)出建於光緒十四年(1888) 間….

鄭氏族人原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碧水社斗後厝,其始祖鄭威公住光州固始縣,
後遷至閩,至第8世鄭守義。 其派下成為今日文山地區鄭氏之祖。

據傳第11世<鄭可杉>時,約於雍正未、乾隆初時攜四子來十一命(正大附近) 開墾,
後可杉回大陸,3子必堪、必臣、必時留台繼續墾拓,另一子必覺亦回大陸。
必臣、必時開墾新興庄十一命與小坑地區,開墾就緒必時移墾大安庄何厝。
另有一支鄭氏族人,以必提、必駝為主,開墾馬明潭地區 (興隆路)。

根據《台北縣志》記載「馬明潭條:乾隆八年(1743),泉州人鄭可推開闢。」
實則鄭可推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安溪去世,其三子必提、必駝、必慥來馬明潭發展,
後來均葬於馬明潭,可見應是必提、必駝開墾馬明潭。

臺北縣志》中記載,鄭守義等開墾十一命,鄭士吟等開闢灰窯坑、鄭楚興等開墾大竹林,
鄭楚粒等開墾番子公館,其開墾時間約在乾隆八年(1743)至乾隆十二年年(1747)
鄭守義其實為為原鄉開基祖,並未來臺。

其中一段記載:「番子公館:乾隆十二年(1747),泉州人張文旭、鄭楚粒向當地番社承購耕墾,
地當番界為番漢交易之所。」如此段記載屬實,該番社應就是在今政大附近的< 霧裡薛社>。

可見番子公館(木柵附近)等地,當初原為鄭、張兩姓合墾,而今全屬張姓之情形,似有些緣由。

又提及鄭克鐵、克鉞兄弟開墾今打鐵寮一帶,克鉞之孫創<鄭再居祭祀公業>。

鄭氏一族之祭祀公業在木柵地區有鄭五常、鄭少棋、鄭碌、鄭提、鄭良卿、鄭再居、鄭番婆、
鄭若源、鄭守義、鄭可推、鄭溪、鄭必陶各派下,其中鄭守義為祖嘗。

鄭姓宗族中曾有住坡內坑的<鄭角盛> (本名鄭火盛)年收四千租,為昔日木柵有名之富豪。

鄭火盛(18741942) 同治13(1874)生於文山堡陂內坑大竹林。
世代務農,幼年習醫,為一中醫師,醫術精湛。由於一生勤勞節儉、投資得宜。
又得三弟<鄭河南>之相助,使家業積蓄達四千多租(田約100甲、山40)土地,
其地遍佈臺北縣市 (新莊、中和溪州)、宜蘭縣等地。是日治時期木柵地區的第一富豪…

鄭河南1890-1977光緒十六年(1890) 生於文山堡陂內坑大竹林。
深坑公學校(深坑國小前身)畢,國語學校實業部農業科畢,農林實驗所(臺大農學院前身)畢。
大正元年(1912)赴日深造,畢業於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為一農業專家。

返臺後先在和尚州(今蘆洲)從事養蠶業,後任臺北州農會技手。
大正十年年(1921)任職深坑公學校教員,約2年後奉母與兄長命返家打理家業,
終使其家成為日治時期木柵地區第一富豪。

 

昭和十三年(1938) 曾倡議並號召族人修建祖祠,即現存之鄭氏家廟—< 延慶堂>

<延慶堂> (指南路2778)位於政治大學西側門對面巷子內,
為石砌磚造五開間屋,橫向兩側均有外護龍,正門上堂號旁落款年代為昭和十三年(1938)
屋身具有檐廊及磨石檐柱,石柱下有圓形石柱礎。左右側廊牆開有彎光門。
前檐牆下部以砂岩石條砌成、上部紅磚採一順一丁排磚法砌成,正廳大門為石造門框,
兩側檐牆下有石雕櫃台腳及裙堵。牆頂高處檐下,留有磚造花形氣窗。
臺基以砂岩石條砌成,離內埕面達三層階梯的高度。


屋頂形式為硬山式兩坡水屋頂,兩側有燕尾翹脊,正脊上有鏤空柳條磚及剪黏裝飾。
屋頂面以紅板瓦為建材。左右護龍為出屐起,山牆上曲脊為金形馬背,中有竹節窗。
內埕地坪以水泥為鋪面,內外埕之間建有亞字形鏤空紅磚砌圍牆。


(以上資料取自於文山區志)

平常鐵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也許只有特別時節才有開放吧?

(即使身為族親,也不知道如何及何時能進入參觀, 只能從圍牆外拍照….

根據族譜: 筆者祖籍亦為同一原鄉, 大伯一家就住在祖祠前廣場右側之民宅,

祖母去世時似乎也在祖祠前薦祖, 故應屬族親無誤,但衍流於那一個派下,則不得而知….

加上早期移民迎娶平埔族婦女的推論下,個人血統中應也不乏平埔族的血液?

0

20 留言

  1. Peter 2011 年 4 月 17 日 於 下午 10:54

    看了您這篇文章我非常感慨,
    身為鄭氏家族一份子我還不知道鄭氏宗祠所在,
    倡議修建祖祠還是我的祖父呢!那一天一定去看看..

  2. Peter 2011 年 4 月 17 日 於 下午 10:54

    看了您這篇文章我非常感慨,
    身為鄭氏家族一份子我還不知道鄭氏宗祠所在,
    倡議修建祖祠還是我的祖父呢!那一天一定去看看..

  3. 2011 年 12 月 28 日 於 下午 9:24

    每年冬至延慶堂會有家族活動,屆時可以去看看!

  4. 2011 年 12 月 28 日 於 下午 9:24

    每年冬至延慶堂會有家族活動,屆時可以去看看!

  5. 林鄭金木 2012 年 3 月 8 日 於 上午 6:23

    我是鄭愛後代,我想尋根找回我的族譜

  6. 林鄭金木 2012 年 3 月 8 日 於 上午 6:23

    我是鄭愛後代,我想尋根找回我的族譜

  7. 蔡靖諭 2012 年 4 月 2 日 於 上午 10:05

    您好 ;
    家母及其兄弟姊妹
    守義-弘從-萌祺-承楚-祈貞-三段-有木-自賢,一脈而下
    最近長輩們想多了解過去先祖的一些事
    不知可從何處查起
    可否告知一二
    謝謝
    感恩

  8. 蔡靖諭 2012 年 4 月 2 日 於 上午 10:05

    您好 ;
    家母及其兄弟姊妹
    守義-弘從-萌祺-承楚-祈貞-三段-有木-自賢,一脈而下
    最近長輩們想多了解過去先祖的一些事
    不知可從何處查起
    可否告知一二
    謝謝
    感恩

  9. Rob Cheng 2013 年 2 月 10 日 於 上午 2:16

    你好,不知道您是否有族譜呢? 我家已無來台前的族譜,但配對字輩&祖籍,應為守義公遠親,不知可否協助? 感激不盡

  10. Rob Cheng 2013 年 2 月 10 日 於 上午 2:16

    你好,不知道您是否有族譜呢? 我家已無來台前的族譜,但配對字輩&祖籍,應為守義公遠親,不知可否協助? 感激不盡

  11. 鄭盛文 2013 年 3 月 5 日 於 上午 3:52

    我是鄭世兒子我想找回族譜也想知道鄭啟堂吞款一事

  12. 鄭盛文 2013 年 3 月 5 日 於 上午 3:52

    我是鄭世兒子我想找回族譜也想知道鄭啟堂吞款一事

  13. 鄭盛文 2013 年 3 月 5 日 於 上午 3:53

    我是鄭世兒子我想找回族譜也想知道鄭啟堂吞款一事

  14. 鄭盛文 2013 年 3 月 5 日 於 上午 3:53

    我是鄭世兒子我想找回族譜也想知道鄭啟堂吞款一事

  15. 蔡靖諭 2013 年 7 月 11 日 於 上午 10:15

    http://www.wsdo.taipei.gov.tw/ct.asp?xItem=29912&ctNode=4755&mp=124121

    第五節 鄭姓宗族

    鄭氏族人原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碧水社斗後厝,其始祖鄭威公住光州固始縣,後遷至閩,至第8世鄭守義(註69)。 其派下成為今日
    文山地區鄭氏之祖。據傳第11世鄭可杉時,約於雍正未、乾隆初時攜4子來十一命開墾,後可杉回大陸,3子必堪、必臣、必時留台繼續墾拓,另一子
    必覺亦回大陸。必臣、必時開墾新興莊十一命與小坑地區,開墾就緒必時移墾大安庄何厝庄(註70)。另有一支鄭氏族人,以必提、必駝為主,開墾馬
    明潭 。《台北縣志》記載「馬明潭條:乾隆8年(1743),泉州人鄭可推開闢(註71)。」實則鄭可推於康熙己丑(康熙48,1709)年在家鄉安溪去世,
    其3子必提、必駝、必慥來馬明潭發展,後來均葬於馬明潭,可見應是必提、必駝開墾馬明潭(註72)。臺灣總督府檔案中,有一份乾隆13年(1748)廖
    氏兄弟將馬明潭土地賣與鄭必提、鄭必陶之契約可為證明(註73)。
    《臺北縣志》中記載,鄭守義等開墾十一命,鄭士吟等開闢灰窯坑、鄭楚興等開墾大竹林,鄭楚粒等開墾番子公館,其開墾時間約在乾隆8年
    (1743)至乾隆12年(1747)(註74),前已言之,鄭守義為其共同始祖,並未來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段記載:「番子公館條:乾隆12年(1747),
    泉州人張文旭、鄭楚粒向當地番社承購耕墾,地當番界為番漢交易之所(註75)。」如此段記載屬實,該番社應就是在今政大附近的霧裡薛社。此外,
    傳說貓空一帶原屬鄭氏族人所有,後因與張氏族人發生糾紛,鄭氏族人方退出貓空(註76)。對照此項記載,番子公館等地,當初原為鄭、張兩姓合
    墾,而今全屬張姓之情形,似又有些偶合。鄭克鐵、克鉞兄弟開墾今打鐵寮一帶,克鉞之孫創鄭再居祭祀公業(註77)。鄭氏一族之祭祀公業在木柵地
    區有鄭五常、鄭少棋、鄭碌、鄭提、鄭良卿、鄭再居、鄭番婆、鄭若源、鄭守義、鄭可推、鄭溪、鄭必陶(註78),其中鄭守義為祖嘗(註79)。鄭姓宗
    族中住坡內坑的鄭仔角盛(本名鄭火盛)年收4千租

  16. 蔡靖諭 2013 年 7 月 11 日 於 上午 10:15

    ,為木柵有名富豪(註80)。

  17. 蔡靖諭 2013 年 7 月 11 日 於 上午 10:15

    http://www.wsdo.taipei.gov.tw/ct.asp?xItem=29912&ctNode=4755&mp=124121

    第五節 鄭姓宗族

    鄭氏族人原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碧水社斗後厝,其始祖鄭威公住光州固始縣,後遷至閩,至第8世鄭守義(註69)。 其派下成為今日
    文山地區鄭氏之祖。據傳第11世鄭可杉時,約於雍正未、乾隆初時攜4子來十一命開墾,後可杉回大陸,3子必堪、必臣、必時留台繼續墾拓,另一子
    必覺亦回大陸。必臣、必時開墾新興莊十一命與小坑地區,開墾就緒必時移墾大安庄何厝庄(註70)。另有一支鄭氏族人,以必提、必駝為主,開墾馬
    明潭 。《台北縣志》記載「馬明潭條:乾隆8年(1743),泉州人鄭可推開闢(註71)。」實則鄭可推於康熙己丑(康熙48,1709)年在家鄉安溪去世,
    其3子必提、必駝、必慥來馬明潭發展,後來均葬於馬明潭,可見應是必提、必駝開墾馬明潭(註72)。臺灣總督府檔案中,有一份乾隆13年(1748)廖
    氏兄弟將馬明潭土地賣與鄭必提、鄭必陶之契約可為證明(註73)。
    《臺北縣志》中記載,鄭守義等開墾十一命,鄭士吟等開闢灰窯坑、鄭楚興等開墾大竹林,鄭楚粒等開墾番子公館,其開墾時間約在乾隆8年
    (1743)至乾隆12年(1747)(註74),前已言之,鄭守義為其共同始祖,並未來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段記載:「番子公館條:乾隆12年(1747),
    泉州人張文旭、鄭楚粒向當地番社承購耕墾,地當番界為番漢交易之所(註75)。」如此段記載屬實,該番社應就是在今政大附近的霧裡薛社。此外,
    傳說貓空一帶原屬鄭氏族人所有,後因與張氏族人發生糾紛,鄭氏族人方退出貓空(註76)。對照此項記載,番子公館等地,當初原為鄭、張兩姓合
    墾,而今全屬張姓之情形,似又有些偶合。鄭克鐵、克鉞兄弟開墾今打鐵寮一帶,克鉞之孫創鄭再居祭祀公業(註77)。鄭氏一族之祭祀公業在木柵地
    區有鄭五常、鄭少棋、鄭碌、鄭提、鄭良卿、鄭再居、鄭番婆、鄭若源、鄭守義、鄭可推、鄭溪、鄭必陶(註78),其中鄭守義為祖嘗(註79)。鄭姓宗
    族中住坡內坑的鄭仔角盛(本名鄭火盛)年收4千租

  18. 蔡靖諭 2013 年 7 月 11 日 於 上午 10:15

    ,為木柵有名富豪(註80)。

  19. <(_  _)> 2014 年 9 月 2 日 於 下午 8:19

    您好,前日恰巧路過此古建物,發現外門沒鎖又得您的族親允許便進入參觀,內中存古匾及祖先畫像一張較古,提供您作參考!

  20. <(_  _)> 2014 年 9 月 2 日 於 下午 8:19

    您好,前日恰巧路過此古建物,發現外門沒鎖又得您的族親允許便進入參觀,內中存古匾及祖先畫像一張較古,提供您作參考!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