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博士於同治十一年 (1872 ) 3 月 9 日 自打狗登陸淡水,當晚寄宿英商寶順洋行 Mr. John Dodd 在
鼻仔頭的公館,隨即出外旅行踏查一個月之久, 回淡水後 4 月 10 日在當時的龍目井街(今馬偕街
24 號後),租得一清軍的廢馬廄,作為臨時居所, 開始其在台灣北部及東部三十年傳教事業….
三年後馬偕的工作基礎已穩,加拿大教會也決定將派助理牧師來淡水協助馬偕,並匯寄資金來台
為兩位宣教士建造兩棟石造住宅。
同治十三年(1874 ) 12 月馬偕租得砲台埔土地一筆,介於關稅務司官邸和寶順洋行土地之間。
翌年 1 月 29 日 ,馬偕博士首任副牧華雅各( Rev.J.B.Fraser,M.D. )及其家眷來到淡水,
暫住寶順洋行 John Dodd 的家。 馬偕博士在完成土地登記後,立刻開工興建。
同年,兩間殖民地式白堊迴廊建築落成,與右側之「埔頂三塊厝」的「小白宮」成為淡水港
最美麗的地標,也是教會在台灣北部發展的大本營,而西側的住宅也成為馬偕的故居。
兩棟宣教士宿舍,建於 1875 年。 馬偕參考臨近建物所普遍採用的殖民地式迴廊的建築形式,
尤其東側的 <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的西班牙式官邸在當時已經建竣, 遂成為最佳的參考。
從<牛津學堂> 沿著真裡街往淡水市區方向漫步…街道中滿滿是異國情調
馬偕故居為於右側的第一間….
宣教士宿舍由馬偕自行設計,由當時淡水最著名的洋樓匠師(洪泉)所承包,該匠師曾參與英國
領事官邸的建築,累積不少蓋「番仔樓」的經驗,成了淡水和大稻埕地區的西洋建築匠師,
馬偕以哩岸砂岩為壁材,因砂岩有較佳之隔熱效果。屋架木材則是由廈門進口之福杉。
屋頂是四坡落水有高低兩階 ( 迴廊屋架略低於室內 ) ,除了前後的老虎窗外左右也留有
大型氣窗,採閩南紅瓦 。
地板則抬高四呎作為隔潮層。面朝西南,三面設有白堊迴廊,牆面外緣敷以白灰,不僅較
易反射陽光,也讓建築充滿南歐地中海式的浪漫情調。
迴廊不僅可遮陽擋雨,三面迴廊正面朝向河口和觀音山也可取得怡人和悠閒的視野,
正面七個拱廊,正面入口前有九級精美觀音石台階,讓它在悠閒中帶點寬宏的氣勢。
當年曾在後院加蓋有廚房、小房間和棧間等作為服務性空間,這些平房以 L 型和故居圍成
一小天井,頗有西班牙味。而東側二樓小閣樓就是 馬偕博士的「讀書樓」,
馬偕自 1875 年搬入,1878 年 05 月 27 日在此結婚,長女媽連、長子偕叡廉也都在此出生,
外孫柯設偕也在 1900 年出生於此,翌年 6 月 02 日 他也在此臨終,結束傳奇性一生。
馬偕過世後宿舍由教會收回。因此,馬偕遺孀張聰明自費在今紅毛城東北側 ( 今真理大學
人文學院現址 ) ,蓋了<聰明樓> 著名的洋樓,成為馬偕家族的娘家。
1911 年 11 月馬偕二世<偕叡廉>帶著他的妻子回到淡水,暫任聰明樓。
翌年年底,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和洋樓落成啟用,除了中學教育相關宣教士外,全部轉往台北。
偕叡廉夫婦搬進故居,直到 1953 年退休才搬離此屋到山下自建的寓所養老。
戰後,教會重新管理這些宣教士宿舍。首先租給美國醫師,後來再租給英商德記洋行經理 。
在前廊加蓋二層樓當望樓,也在花園後邊圍牆邊加蓋一翹脊仿古厝來造景。
1965 年淡專設校後,兩棟宿舍和姑娘樓、牧師樓都劃歸淡水工商專科學校(今真理大學),
東側這間一直作為其校長宿舍使用。
馬偕故居一度改為學術研究中心和圖書館,圖書館遷往牛津學堂東側新建大樓,又曾作為
觀光科實習旅館。近年來又改為學人招待所,近來以觀光之名,定調為< 馬偕故居>
再往前走,右轉巷內則來到<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清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被迫將台灣開放為通商口岸,咸豐十年(1860)北京條約後
英國首任駐台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抵台,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
同治元年(1862)6月22日,在滬尾設置洋關, 正式開徵關稅。
海關公署以前滬尾水師守備署(今紅毛城西側停車場)做為辦公之用,碼頭就設在正前方
的淡水河畔,依洋關事務編制可分為洋人、華人兩系統,洋人又分內班、外班、海班。
內班設有稅務司、副稅務司、幫辦、供事、醫師;外班有各等總巡等驗貨、巡役等。
關署洋人副稅務司與若干名職員,不願與華人混居,民宅也不適合洋人起居習慣,遂有興建
宿舍之舉,這就是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的由來。
1866年4月海關公署以洋銀九百元向淡水人吳春書兄弟購得位於滬尾山砲臺埔土地,做為基地,
開始興建第一棟長官的官邸。其他助理官員於1875年才又再購地,興建助理與職員的兩棟宿舍,
因而有「埔頂三塊厝」之稱。
可惜其中的助理宿舍毀於1885年中法戰爭滬尾之役,職員宿舍也因經二次大戰之戰火摧殘,
戰後均已拆除, 只留下官邸一棟。
1895年日治之後,淡水海關逐漸沒落,官邸遂被改為「賓館」使用,1900年組成「五十鄉俱樂部」
,成為關員休憩、聯誼、打球、進食的場所。
光復之後成為當時總稅務司長官<李度>的官邸。民國86 年 2月,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位於埔頂,因有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周邊環境優雅,
面向淡水河,遠眺觀音山,與其旁的馬偕故居形成一淡水獨特的洋風建築街道。
官邸有著對稱的立面設計,為「新古典主義」式樣建築,塗抹白色灰泥的立面擁有11個拱圈,
廊柱上僅有簡單線腳裝飾,絲毫不花俏,帶有喬治王朝樣式之穩重與秩序,房子平面呈矩形,
東、西、南三面有涼臺,可供下午茶之用,官邸的空間簡單,一直是住宿的場所,內附有壁爐,
充分反映英國人殖民主義情結與生活習慣。
透過這座官邸,反映了整個淡水、臺灣甚至清末中外經貿、外交關係的興衰史。
官邸的建築,更深深呈現出殖民地建築風格。
由於是外國人集中活動的場域, 異國風格強烈…..
又因地處高崗,望向淡水河, 頗有在橫濱<港見之丘> 的相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