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岡鄉<土牛客家文化館> 設在<土牛國小>後方,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劉家宗祠> 原為前清朝貢生
<劉文進>所建,面積有七千多平方公尺,然而卻在九二一地震中全毀。在震災之前,劉家夥房的三合院
雕梁畫棟,並保存不少文物,名列古蹟建築之一;災後夥房重建建築宏偉,以客家文化館再度活化

綜觀發生九二一地震的車籠埔斷層沿線可發現,震災分佈區以客家族群與原住民部落所佔比例最高,
其中中部客家族群分佈較密集的山城地區〈東勢、石岡、新社等〉遭受到房屋的毀損、傳統聚落的瓦解
、歷史文物大量流失,對中部客家族群的聚落型態、生活風貌與文化傳承造成不小的衝擊。

(前次前往東勢大茅埔, 伯公坑一帶探訪記載中的古蹟及傳統聚落, 幾乎無一倖存….)

台中石崗土牛劉家來台祖十三世祖<元龍公> 於清康熙年間(1711)由廣東大埔縣高陂鄉屋槎村渡台,
年五十六時返鄉,其子<永順>與<永萬>尋先人蹤跡渡台,於乾隆十九年時遷徙至石崗仔。

至十五世祖<文進公>(啟東) 來台初以賣豆腐、雜貨維生,因待人誠懇親切,童叟無欺,生意日漸興旺,
之後又順應時需,經營樟腦油生意,而後乃發跡成為中部客家山城一大家族,富甲一方。

文進公於嘉慶末年時在土牛現劉家族親稱為「老屋家」之處,創建祖祠,號<德馨堂 >。


嘉慶年末興建土牛劉家夥房此夥房為中部地區客家開墾史上之重要聚落
…..

 




<劉啟東
>前清例貢生。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於道光六年(1826),享年五十五歲。
乾隆末年,渡台向其伯父劉永萬學習經商,買賣日用雜貨,並做豆腐生意。由於為人誠實敦厚,克勤
克儉,遂為九房黃氏所青睞,把女兒嫁給他。當時大批移民湧進,向東勢地區開拓;劉氏終有積蓄,
招佃大事墾荒,於是加到日漸興隆,廣置田產,估計約有萬石。


嘉慶二十一年(1816),援例捐納貢生,自是蜚聲隆起而蔚為地方鉅族。
生有四子:章仁、章職、章喜、章崧(濟川),在當時都很有名望。



大房章仁另建夥房於
祖祠旁(人稱新夥房)、二房章職搬到慈雲宮旁,知了山下蓋圍屋、
三房章喜到梅子定居、四房章崧先到鍾屋,後往東勢發展,拓展了劉家的貢獻及影響力。

 


劉章仁
,前清歲貢生。生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十九。

平時任俠仗義,素為鄉里所稱道。道光六年(1826)八月,東勢角(今東勢鎮)地區發生大火災
,民房焚毀殆盡,災情至為慘重;劉氏即施賑救災,受惠者不計其數!

道光十年(1830)四月,閩、粵分類械鬥,蔓延不戢,地方騷擾,生靈塗炭。
劉氏出而安頓,請官制止,於是鄉梓得以平安。上聞嘉其義範,贈與「偉望清標」匾額。


劉章職,生於乾隆六十年(1795),卒於咸豐二年(1852),享年五十八歲。

託祖上餘蔭,於道光十一年援例捐納貢生,並被任為樸仔籬堡總理。

當時樸仔口至東勢角之大甲溪沒有橋樑,渡溪需渡船。
道光十三年某日,渡夫調戲渡溪的少女,使渡溪十八名少女全數溺斃,地方震悼,幾成械鬥。
章職出面調停,才平息此事。後來與羅桂芳、廖光祖、劉濟川等倡議設立「義渡會」,遂置
義渡會田十餘甲,以每年租穀充作義渡經費,從此渡溪無礙。

畢生貢獻地方,不勝枚舉;如東勢巧聖先師廟及彰化縣城牆的重修,曾捐重資。

道光初年,三房章喜媽傅氏(十六世祖)率子衍杰(十七世)另建梅子劉屋夥房,佔地一甲,
歷時六年落成,為當時附近最大的宅院…..

震災後,鄉公所取得劉家宗親的同意,向中央爭取重建為客家文化館,以保存發揚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館以劉家夥房原地、原貌方式重建,中間的公廳安置劉家祖先牌位,公廳兩旁廂房
規劃為客家文物陳列室;劉家族譜、相關文史資料、災後搶救出的古物、建材以及重建過程
整理呈現,也將陳列大埔客家食衣住行等文物。


公廳內仍懸掛著「偉望清標」、「仗義卹鄰」、「海甸瑚璉」及「兄弟貢元等古匾,
保存完整,是難得一見的古文物。


清代末年,漢人越來越多,平埔族人原有的土地,就不斷出租或出售給漢人開墾。
當時,漢人與平埔
族人彼此之間經常發生衝突、爭執不斷,傷亡人數日漸增多。

乾隆二十六年(1761),當時的彰化縣正堂張知縣,為避免雙方衝突繼續擴大,遂在本地
山下與大甲溪畔,每隔十五丈造一
土堆(高八尺、內溝六尺)共十九個,土堆前立碑分界

,分隔漢族與原住民,以示不互相侵犯。

因其型狀似牛型,所以被稱為「土牛」。碑則稱之為民番地界碑」。
目前保存於<土牛國小> 校園涼亭內 …..

<劉章職> 畢生貢獻地方,不勝枚舉,其仗義卹鄰,功留鄉梓,令人尊敬。

位於豐勢路旁墓園內樹有牌坊, 還有義渡紀念碑以及義渡會第一任理事長劉雨生紀念碑

等重要歷史紀念碑。

簡單來說,石岡的發展史便是一部土牛劉家的開發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