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宮>的肇建,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竹塹地區,台灣和福建之間的貿易通航大多
利用北門外的河港-竹塹港,由於舟楫往來頻繁,商業盛極一時,於是船商們就組成「船頭行會」
(由三十三單位船頭組成,會中又分為老、中、新三個分會)亦即「水郊」以達到相互輔助之效。

 


竹塹水郊會有鑑於重洋險阻,於是鳩合眾船商之力,特自福建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金身隨航護佑,
以利滔濟涉,承叻媽祖聖澤福佑,波瀾不驚、風雨不作,舟船往來順利,因此,眾船商啣恩以報,
返抵台灣後,於乾隆七年(1742)即在北門外建立一座廟宇,以 <湄洲祖廟正三媽> 為主祀神明,
恭奉於正殿,後殿則同祀<水官大帝>、<水仙尊王>二水神,共為海邦砥柱,「長和宮」于焉創建。


長和宮建廟時取名「長和」意思是船頭行要長久合作,和平共處。
宮中主祀 < 正三媽>,是桃竹苗地區最早的媽祖廟,因位於北門外,故又稱為<外媽祖>

為了和於竹塹城內西門天后宮有所區別, 該廟則通稱為<內媽祖>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由郊戶所共同出資重修,同治五年(1866)再由郊戶出資重修。


早期竹塹的郊商規模均不大,也未組織成為「郊」的公會,在嘉慶年間有類似神明會的組織,
直至道光八年(1828)才正式組織成郊,稱為「金長和」,或簡稱「長和郊」,是水郊之一,
並依加入年代的不同區分為老抽分、中抽分、新抽分三類,合稱三抽分,為塹郊的特色。

這些郊商求近便而以長和宮為議事之地點,使得長和宮成為塹郊的會館,
而廟中供奉的媽祖及水仙尊王均為航海神,無形中更加重其重要性,成為郊商的信仰中心。

<長和宮>為三殿式廟宇,從前面進入分別為三川殿、正殿與後殿三個部份,
三川殿是整個建築的門面,中央擺放天公爐,也是祭祀空間之一,各部裝飾均十分用心。

三川步口上的龍柱、石獅、木作、門神彩繪及各門堵上的石刻,均是值得駐足觀賞的部分,
尤其是門口的石獅子,十分樸拙可愛。
正殿是奉祀主神媽祖的地方,後殿則奉祀觀音佛祖,廟內匾額,均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文物。

嘉慶乙卯仲冬穀旦  厚德配天    信官程介眉敬酬

嘉慶辛酉仲春  昭和十年乙亥

   慧光普照      水郊泉弟子奉  老抽分會重修


嘉慶辛酉年仲春  昭和八年癸酉

    德可配天    老仙分會重修  眾街水郊弟子等

丙辰年福醮紀念    霖雨蒼生    閤竹眾紳商庶仝敬叩

光緒十五年孟夏穀旦  四海安瀾稱天后  萬人再世頌慈恩

  候升同知直隸州 本任埔裡通判權知縣事  方祖蔭敬酬

 

同治四年仲夏月  母儀配天    裔孫福祥敬立

嘉慶庚辰年桐月吉旦  海邦砥柱    董事郭尚安 吳建邦等 仝奉

光緒己丑孟夏葭月  后來其蘇    權知新竹縣事 皖桐方祖蔭敬酬

同治丙寅春月穀旦  泛舟利濟

    兵部侍郎監都院右副都御史 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兼理糧餉  徐宗幹敬立

道光丁亥中年季春月吉旦  海邦赫濯    大夫第貢生 鄭如梁敬書

功敷海甸    塹郊金長和 老抽分小抽分新抽分


位於左側的<水仙宮>,主祀的「水仙尊王」原奉祀於<長和宮>後殿,後因市街日漸發展,
北門地區人口漸增,也因為長和宮後殿空間較狹,遂於同治二年(1863)年由舖戶(老抽分)
共同出資,拆除原左側店屋,修建水仙王殿祭祀水仙尊王,於同治五年完工。


<水仙宮>整體的建築風貌與<長和宮>相似。
<水仙宮>三川殿步口並不寬敞,步口簷柱為方形石柱;步口員光為書卷形式,是較為特殊之處,
步口通樑上為獅座,獅子及束隨之雕刻線條流暢,可見匠師不凡之手藝。

正門以石鼓為門枕石,與<長和宮>的石獅有所不同….

殿中同時有重要的匾額如下:


同治三年吉月  盛德在水    塹城眾董事敬立

道光乙未仲冬  萬世永賴     水郊眾弟子奉

長和宮後殿目前主祀觀音佛祖,寺名為<竹安寺


所謂的「南崁」從明鄭時期以來, 所指的地區域大約是指桃澗北部海岸,北以淡水為界,東到
龜山,南到八德,一日內所能至之處皆稱之為南崁。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屬於凱達格蘭族,
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台灣府志》將坑仔社、南崁社、龜崙社、霄裡社通稱為「南崁四社

南崁地區地形上以桃園台地西北部、林口台地和龜山丘陵為主,屬古石門沖積扇,有南崁溪
流貫其中,坑仔社、南崁社、龜崙社便活動於其間。
三個平埔族群在清代分佈情形大致如下:

<<坑仔社> 位於林口台地西側,南崁溪支流坑仔溪谷地中,包括坑仔、頂社、土地公坑、山鼻仔
、赤塗崎、貓尾崎等聚落,相當於今蘆竹坑子村、外社村、山鼻村及坑口村、山腳村的一部份。

< 頂社> 因海拔較高,又是坑仔社地,故名。
坑仔社以前分頂社、下社兩小社,下社位於頂社外方,後來改稱 < 外社>。


< 南崁社> 在林口台地西南側崖下,及南崁溪短小支谷中。
包括營盤坑、山鼻子、羊稠坑、廟口、大坑、陳厝坑、員林坑、番仔窩等聚落,相當於今南崁村
、內厝村、五福村、山鼻村一部份。

< 龜崙社> 在林口台地南崁溪上游坑谷及支流楓樹坑坑谷,包括楓樹坑、新路坑、舊路坑、大湖、
大埔、社后坑、西勢湖等聚落以及樹林、鶯歌的一部份,相當於今天龜山鄉楓樹村、新路村、
舊路村、嶺頂村等地。整個龜山鄉,幾乎都是龜崙社社域範圍。

至於<霄裡社> 則於八德鄉內,與這三社距離上較遠, 來往並不如此頻繁….

南崁地區在康熙年間,不但平埔族活動於其間,還時時有生番出沒,對行旅造成莫大威脅。

康熙末年,有來自廣東嘉應州的粵人,在今天南崁< 五福宮> 附近,向社民借地搭草為寮,
渡海往來載裝貨物和社民進行交易。雍正年間,漳泉移民日多,漸次開闢廟口(今蘆竹鄉五福、
山鼻村)、內厝(今蘆竹鄉內厝、錦興村)、南崁下(南崁村)一帶荒地。

嘉慶年間,南崁一帶荒埔已經墾成田園。

由於南崁廟口( 今五福宮) 附近漢人愈來愈多,南崁社社民的生活環境大受影響,可能因此被迫
遷移至林口台地西側崖麓谷口的「番仔厝」(即今山鼻村近山丘陵處)。

< 頂社> 附近的<番仔窩>、<南崁頂>一帶,入墾者以陳姓為大族,陳姓原籍泉州南安縣,
乾隆年間來台,始居大加蚋,後來遷至桃澗堡坪頂,再遷居陳厝坑(今南上村)。

雍正十三年(1735),坑仔社土目<馬難>招佃<陳老>入墾坑仔社荒埔(大約在今貓尾崎一帶)
此所謂的貓尾崎陳家….(貓尾崎曾姓,來自泉州南安縣,乾隆年間渡台,原為陳姓佃農,幾代
辛苦經營後,反而取代陳姓為大姓)。

至於山鼻陳家(與貓尾崎陳家不同宗)來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雍正年間<陳仲月>率其弟
<仲特>、<仲將>、<仲麟>來台,在山鼻村一帶開墾,約在乾、嘉年間已成為山鼻大姓。


日治初期,南崁地區分為頂庄、下庄、廟口庄、蘆竹厝庄、坑仔庄「南崁五大庄」。
大正九年(1920),正式將五大庄取名為「蘆竹」,隸屬於新竹州桃園郡,光復後沿用至今。


台灣光復後,次年即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將十二庄改為十五村…..
蘆竹厝庄改蘆竹村;下庄分為南崁村、錦興村,廟口庄之羊稠坑、廟口、營盤坑併五福村;
內厝庄之內厝部分改為內厝村;廟口庄之番仔厝、山鼻仔則併為山鼻村等等

上回在蘆竹南山路遇見陳氏宗祠< 德馨堂>, 並蒙宗祠旁邊<室善居> 陳姓鄰長的指引,告知
山邊延著溪流進入, 裡面還有幾棟陳姓的三合院也值得一探,

只是未在行程規劃中,遂決定另一趟行程中再行前往…..

來到第一處的聚落,清礎地看見有一片廣埕,正前即是 <德星居>

三合院形式,前面圍牆似為新近修建…門樓上書寫著<水聚峰迴>字樣

門樓敞開,似乎歡迎造訪,遂進入近看門廳正身….



門額<德星居>,是丁卯年季夏,墨禪<鄭永南> 先生所書寫,
鄭永南是日治時期桃園一帶相當知名的書家,作品散布於北台灣知名的廟宇之中….


再來到第二處的聚落,瞥見有一三合院,進入觀看,是 <嚴德居>

據悉是山鼻村第一家蓋如此華麗者。
外有小門樓, 上書有<愛雲高> 字樣,
屋脊上面飾以剪黏;
車堵間雲狀垛頭、剪黏、泥塑;紅磚使用較高級的清水磚, 可惜柴門微掩,

未得主人允許,只得在外探望…..


三合院外對面巷內似乎也有古厝,沿小徑走入,穿過機場捷運施工中的高架橋下,

此處三合院並無想像中的可觀,

看著機場捷運從此橫切而過,勢必破壞當地原本純樸靜謐的田園氛圍,
但如果能為當地帶來更為便捷的交通, 或是吸引更多的遊客在假日來探訪此一淳朴之鄉野

此一鄉間小道可銜接通往頂社林家,藍家及曾家等古厝,是一條不錯的自行車路線

騎乘自行車,在田野山林之間,尋訪古厝, 感懷先民拓墾的艱辛歷程,

也不枉來此一探究竟…..

(機場捷運在山鼻設有車站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