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張> 位於新店市民生路一帶,是新店開發重點區大坪林中唯一的農業保留區。
當地也是大坪林<劉氏家族> 在當初地方上拓墾的重點地區,散佈於此一區域內的古厝建築群,
見證了劉家在此拓墾的歷史淵源,卻也代表著淪落為現代城市邊陲的悲情印象….
劉氏族人原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還一里金田鄉鵬嶺坊珊屏飽小門厝。
劉秉洲與弟秉義、秉經、秉盛於乾隆十五年(1750)乘小舟由藍溪經泉州府城至晉江口,登帆船
渡海來到台灣北部淡水港,經淡水河而至新店溪,於景尾溪仔口登路,到十五份定居。
根據《臺北縣志》十五份庄開墾事蹟如下:「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
林家修、…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而得名。」
劉氏兄弟4人合力、開墾荒地,待生活上稍許改善,返鄉接父母來臺,父親世棠身病不久去世。
父喪事情處理完,於乾隆三十四年接母(稱世棠媽)來臺。
見大坪林地區荒地可以開墾,率秉洲(長子已過世)子、秉經(三子)、秉盛(五子),過溪開墾。
經兄弟、叔姪協力終使劉氏一族成為開闢新店地區之主要姓氏族群。
劉氏家族在大坪林的拓墾始自七張,十九世紀初,再逐步擴展到整個大坪林。
不僅如此,劉氏拓墾的範圍更深入景尾、木柵以及青潭的山區。二十世紀以後,劉氏已成為
文山地區大家族之一,而< 劉秉盛家族> 也在大坪林的歷史發展上,寫下重要篇章!
從新店秀朗橋頭的中正路轉入民生路,不久即進入兩側為農地竹林的鄉間小路上….
首先可在民生路75巷內, 找到有門樓的< 劉利記公厝>
劉利記公厝有百年歷史,門樓前有石砌牆,有一條龍盤沿其上,其格局為「一進四護」,
燕尾屋脊,大門門額為「光承天祿」,兩旁此間水車堵的泥塑相當優美,四個護龍規壁
均有泥塑裝飾。
目前仍有劉氏後人人居住其內,所以只在內垣外部拍照、觀賞。
劉家十世祖<世棠公>傳子第十一世<秉盛公> 再傳<金士公> (利記),至第十三世<寶夫公> (裕記)
久婚末育,乃領養長子祖堵(廷藩)、次子祖堰(廷玉); 後續娶二房,始生三子祖埂、四子祖墳。
<祖堵公> 字作卿,號<廷藩>,是由竹篙嶺劉家過房來的,1840 年生 ,適逢中英鴉片戰爭之年。
劉家遷居台灣,至十四世祖堵公(文記)已傳四代,人丁增多,開闢草萊,勤耕苦讀,家業漸興,
於光緒十二年(1886)在大坪林建造三落大厝,氣勢宏偉,相當氣派。
<祖堰公>,字石卿,號<廷玉>, 1848年生…
中秀才後,問學、教育之餘,曾為陳太守星聚所重,委建臺北城工程。
於清法戰爭之役,佐劉銘傳有功,賞戴藍頂花翎。
並在開山撫番上力保其為訓導,於新店曲尺進行教化有功,兼理開通宜蘭官路。
乙未割臺之際,出長保良總局,與李春生、辜顯榮等維護治安。
1901年,內渡安溪謁祖,補選乙未歲貢,加同知銜。
回臺後,旋出任深坑廳參事,轉補臺北廳參事。
1910年六月六日,因胃疾去世,年六十有五….
劉廷玉有宗鈷、宗鱗二子。
日治時期,長子迎娶艋胛大戶楊氏千金,即由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證婚,場面盛大,備受榮寵。
由此,可以看出劉家當時的勢力。
沿民生路前行, 沿途右側路旁有數處三合院建築, 多數也是劉氏族人所有…
至民生路262巷內,有一棟有燕尾的古厝即為 <廣文宅>
古厝位於巷內的旱田之中,想靠近觀賞,狗而狂吠不已,只得遠遠拍照….
『廣文宅』又被稱作『三落大厝』,為一棟二進四護的宅院,被認為特別具有文史價值,
乃是因為劉廷玉(前清秀才)及劉廷藩 (曾任大坪林庄庄長)兄弟曾經在此居住。
新店十四張,原為純樸農作地帶,居住在此地的農民,以林、劉、陳、連四姓為多,
各姓分別聚居,統稱為林厝、劉厝、陳厝、連厝。
林姓自臺南遷入新店已有近二百年歷史,<順德公>之子文固下生章桃、章永、章趙與章燕四房,
其後經過不斷繁衍,至今人數已有上千人之多,大多數均務農為生,由於人口眾多,許多人
現已移居外地生活,現中央路78巷仍有一棟百年建築的林厝,此為<章燕公>這一房的公廳,
經歷日大正十三年(1924)的大水仍屹立於十四張農田中,
門額上標示為 <十德遺風> 與華麗精緻的劉家古厝比起來,林厝顯得樸實無華。
近來, 大坪林這塊唯一農業保留區,也要隨著都市開發的腳步而將有所變化,
這裡有數棟百年歷史的傳統民居以及祠堂將何去何從呢?
最近因為蓋捷運環狀線
已經全拆了
不勝唏噓……….
是因為劃歸農業用地不能蓋大樓
還是早規劃要蓋捷運
這裡已經變成歷史了
最近因為蓋捷運環狀線
已經全拆了
不勝唏噓……….
是因為劃歸農業用地不能蓋大樓
還是早規劃要蓋捷運
這裡已經變成歷史了
真的全都拆了嗎 心裡好不捨啊
真的全都拆了嗎 心裡好不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