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古厝為宜蘭縣內唯一保留完好的一座三合院,興建約在道光年間,為武秀才<林朝英> 故居。
位於員山鄉大三鬮慈惠寺後方不遠處的尚德社區內, 面對著廣衾的水田….格局保存非常完整,
1992年間進行了整修, 除門樓外主體建築部份仍維持古貌… 古厝的屋脊翹首雲天,風光十足。

大三鬮地區,據<噶瑪蘭廳志>記載 : 在清代時係屬於噶瑪蘭廳員山堡轄下之<大三鬮莊>

位於尚德社區入口處的<慈惠寺>,在廳志上標註為<觀音亭> : 
<觀音亭  在廳治西九里大三鬮莊…嘉慶二十年間,里民募建, 甚為顯赫, 香煙日盛…>

惜已改建, 舊廟之石柱棄置於戲台後側…..

沿著寺後之尚德街進入,有指示牌通往<林家古厝>

林家古厝後院緊臨尚德街(不过為4公尺寬之鄉間道路),
簡易的綠地間樹下立有說明牌, 不容易瞧見, 但古厝的燕尾屋脊明顯, 很容易確認…

從小巷轉入, 可迂迴來至古厝前的門樓,門樓已經整修 (可惜過於斬新而失卻了原有的古拙 )

門樓額上書寫著<菊美矣>, 據資料解釋: 若以閩南話音譯, 就是<足水了> 的意思

解說牌上指出「林家古厝」是清武秀才<林朝英> (本名舜如) 在咸豐年間所建的大宅第,
歷經了
一百三十餘年至今保存至今。

不過根據另一份資料, <林舜如> 係光緒年間之武秀才,怎有可能於咸豐年間起造此一大宅 ?
比較有可能的是: 其先輩於清代已有所肇建, 至林朝英中年之後, 時空也已轉換至日治時期,
是否因其具有地方士紳的地位, 因而有財力修建此一古厝成為今日之樣貌 ?

根據阿達瑪兄的採訪紀實:
員山林家的開基祖先,於嘉慶初年(1802)遷移到宜蘭拓墾時,
五圍各地已逐漸開墾完成,林家祖先只能再往西邊的員山發展,林家在大三鬮(尚德村)落腳,
並以林家古厝現址興建家居,直到第三代的裔孫 <林萬盛> 因在二結興辦糖廓,蓄積財富後,
回到員山大三鬮現址整建宅第。


若說此宅第建於咸豐年間, 則可能為<林萬盛> 所肇建, 不過其後的<林朝英> 可能更具有紳商
之實力, 且更活躍於近代社會, 以其財力及身份地位, 修建祖厝並非沒有可能…..
因而此宅被稱之為<林朝英古厝> 也不為過

日治之後, 傳統建築附加燕尾已無嚴格規定, 且其擁有前清武秀才的頭銜, 燕尾也就沒甚麼不妥

(關於武秀才林舜如之生平, 以及其於日治時期的發展情形尚有待查證 )


林家古厝位向坐北朝南,以背面抵擋東北季風的侵蝕,牆體以青黑磚砌與卵石砌成,
青黑磚係以附近大湖的黏土混合糯米漿、稻殼、黑糖窯燒而成,質地綿密堅實,通過百年
風雨的考驗,青黑略帶光澤的牆身,成為林家古厝多燕尾造型外,另一項引人注目的特色。

林家古厝為傳統一進多護龍合院形制,內埕寬敞,正身面寬七開間與左右護龍均作燕尾屋脊,
呈現傳統官家宅第氣勢。外圍設院牆山門,院牆牆體採斗仔砌磚牆,院牆上留有防禦銃孔,
以「牆規」設計,形成一封閉而完整的防禦體。


正廳作「凹壽」門面的配置,為三關六開門,簷桁木架採瓜筒木作,步口
採關刀拱斗木作,
窗樘上均施彩繪,充滿富貴華麗。

政府原有意在民國81年時徵收林厝為古蹟,但卻為林家所婉謝。
而林家後代子孫也在同年重新整修古厝,依原來的式樣,用相同的質料來重換,盡心保存先人
留下的文化資產,而如今後人仍住在裡頭,成為一個持續使用中的歷史古蹟。

古厝於1992年進行整修,由林家後代<林燈>與其子<林嘉政>所主導修護。
而主導者<林燈> (1914-1992) 正是員山在地的實業家、同時也是國產集團的創辦人…
可見,員山林家從清代,日治時期, 即便到現在, 仍然以其經商的實力佔有一席之地

古厝附近無垠的良田, 訴說著林家的財富…

古厝的護龍外左側另有一傳統民居, 可能係分房子孫所居住

凹壽處斗拱及窗櫺破敗的雕梁畫棟, 更顯出陳舊往事及其滄桑美感…..
對照已修復略為新穎的正廳明間, 這樣的斑駁更叫人感動

(希望該戶人家, 若行有餘力,
也能妥善保存這日益稀少的民間建築工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