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張氏家廟,俗稱<張家祠>,為新埔富紳<張雲龍>所建,於同治七年(1868)捐貲建造,
以奉祀張氏歷代祖先,於同治九年(1870)完工。主祀張雲龍之父張琳志及派下六大房祖先牌位,
為典型祭祀來臺祖之宗祠,是地方家族發展歷程的見證,具歷史、文化、藝術及保存價值….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
舊稱「吧哩嘓」。
清乾隆年間始有粵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因地理位置優良,逐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張氏家廟原為二層樓、雙堂之建築格局,在當時可謂富麗堂皇,
可惜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遭日軍焚毀。

後於明治四十一年(1907),由張修德予以重建,改為一堂二橫規模,即今日所見樣貌。

張雲龍本名<張魚妹>,生於嘉慶九年(1804),卒於光緒六年(1880),其母親為道卡斯族…
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捐官得貢生,生平英雄冠世、才識超群、見義勇為,
成為地方上之重要人物,與<陳朝綱> 同為新埔五分埔富紳。

據<新埔鎮志> 記載:
<雍正九年(1731) 張雲龍之上祖張朝欽來新埔旱坑子拓墾….張姓自張朝欽,子張關捷,
孫張琳志,至曾孫張雲龍,堪稱富甲一方….>

從竹北經過新埔的外環道路,首先吸引目光的應該就是翹著燕尾的古厝,正就是張氏家廟。

新埔大部分的古厝,都位於和平街以北,而張氏家廟卻是位於南邊,因此進入單行道的
和平街後,要留意有條位於右側邊的小巷弄,不然就與張氏家廟擦身而過。

穿過狹窄的小巷後,張氏家廟的廟埕其實還蠻大的,早期應該是用來曬稻穀。
家廟除了正身有燕尾外,左右廂房也都有燕尾,整個建築狀況還相當良好….



根據<新埔鎮志>記載: 張雲龍所有之土地,包括旱坑仔大部份及五分埔之外,今廣和宮前
廣場,新埔分局至和平街一帶皆為其所有….除此之外,還兼營油車店,大店(雜貨)及養豬業

道光年間,多次閩粵械鬥,新竹北門鄭用錫多次請張雲龍招募粵籍人士助陣, 提供巨資,
並以其養女為妾, 張雲龍因而致富, 與此不無關係…

(張雲龍與其妾所居之本宅,位於五分埔,是當地最古老之座屋…另篇介紹)

張氏家廟在建築上除正身為雙翹鵝(燕尾)之外,正身前垂脊亦加上翹鵝,橫屋中央部分
亦為翹鵝作法,線條優美頗具特色。
因其價值與特色,於2004年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為新竹祠堂建築之代表作品之一。


張氏家廟牆身多為斗子砌牆面,正身橫屋均有水車堵,堵內有精緻的泥塑裝飾….
家廟正身為五開間
,前為寬敞的步口廊,廊上屋架為捲棚頂,正堂入口為三關六扇門作法
,典雅肅穆,門上懸掛「張氏家廟」匾額。


內埕從庭院到屋內,全部都是當年特別從大陸進口的青斗石所鋪設,入口鐵門深鎖,

家廟並未對外開放, 但看得出新近整修之痕跡….

堂內供奉張氏祖先牌位,神龕前為雕琢細膩螭虎花罩,上懸掛「忠勇愛國」、「木本水源
匾額,堂內左側掛有身著官袍之張雲龍畫像,表彰其生平功之績。

正堂左右次間及稍間為子孫居住空間,各間均開門,互不相通,是較為少見的作法。



張氏家廟前方有鳳山溪流經,青山綿延,視野極佳,但因道路開闢和住宅興建,隱身於巷到內
以致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座古色古香的家祠建築。

也因此更顯得其出俗的韻味…..

 

0

2 留言

  1. q3654392 2010 年 12 月 19 日 於 上午 9:30

    推1
    介紹真是透徹..
    原來.新埔的張家真的是望族..
    還一直停留在板條.桔醬.帊菜的記憶中哩..
    雙燕尾的建築告訴了幸福他的輝煌過去..馬鞍背的閩式建築在自己的心中很久囉
    這些建築如果加上一些竹子.真的很有思古幽情的感覺..
    感恩的月份跟著你的新埔張氏家廟一起祝福囉
    幸福製造者初訪.要幸福喔

  2. q3654392 2010 年 12 月 19 日 於 上午 9:30

    推1
    介紹真是透徹..
    原來.新埔的張家真的是望族..
    還一直停留在板條.桔醬.帊菜的記憶中哩..
    雙燕尾的建築告訴了幸福他的輝煌過去..馬鞍背的閩式建築在自己的心中很久囉
    這些建築如果加上一些竹子.真的很有思古幽情的感覺..
    感恩的月份跟著你的新埔張氏家廟一起祝福囉
    幸福製造者初訪.要幸福喔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