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頂店地名來源,翻閱《台中縣地名沿革專輯》,書中這麼精闢扼要的解說: 頂店為大甲
地區最早形成的聚落之一,以與後來在今日大甲街地方另形成的聚落「新庄」對稱之,故稱為
「舊庄」。嗣後舊莊發展成街鎮,乃改稱「頂店」,意位於新庄頂方(北)有店鋪的地方。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
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大甲西(今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
等四個分社。

漢人移入大約在明永曆年間,鄭氏部將劉國軒曾派副將入駐大甲鐵砧山一帶實施屯墾。
及至清廷領台,因受渡台禁令的影響,拓墾受到限制。

直至康熙四十年(1701)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大甲的居民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居大多數。這些移民一由鹿港上埠,北進開墾;
另一則從距離大甲西北五公里之大安港或溫寮港上岸,依次墾殖大安頂九庄、下九庄來到大甲,
進駐鐵鉆山山腳之頂店大埔(即今第一公墓附近)及社尾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當時大甲轄區內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尤其頂店一帶,是當時農村聚落
最具規模的地方,之後相對於後來居上的大甲街市「新庄」因而稱之為「舊庄」。

頂店社區舊稱「頂飯店庄」或「舊庄」、「社頭」,南鄰岷山、文武二里,北濱大安溪,
東與鐵砧山與外埔鄉接,西與奉化、江南兩里接壤,位於大安溪畔之扇形平原…..

社區住家千餘戶共五千餘人,以郭、紀、吳三大姓居多,其中又以姓郭的為最大氏族

從彈正路進入頂店,原本位於農安街口有一棟西洋樓房,惟已改建為華廈,
倒是在彈正路側看見一整排的紅磚老屋…..

步行入巷內查探,一派昔日聚落之景況,巷口老屋門額依稀可見,據說是日治時期保正<郭榮>的舊居

屋後有一三合院,院埕內格局方正,額曰<汾陽堂>,應是郭姓人家之舊居

其後又一三合院,正身裝飾更為華麗,猜想是重要人物的居所?

適逢一位親切之當地人士,熱切為之導覽, 始知此宅第為日治時期街役所助役<郭金焜> 故居
其人也是光復出期大甲鎮鎮長,共擔任5屆鎮長,任期由民國34年直至民國48年…..

話說頂店郭氏,袓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上渡社。
雍正年間,開臺祖郭月偕子訪政與兄郭日相偕渡臺,定居大甲頂
店。
至<郭玉瓊>,名鉗,字玉瓊,後以字行。飽讀四書五經,是前清秀才、功賜六品。



<郭榮> 別號重榮。郭玉瓊之子, 同治11 年(1872)生,昭13 年(1938)卒,享年66 歲。
光緒十一 年(1885)在頂店開設春商行經營雜貨。大正5五年(1916)改為德春醬油商店
為大甲
最早從事醬油製造業者…..
明治三十一年(1898)任頂店庄地方稅委員、後任頂店庄保正總代、水利組合評議員等職。



其子< 郭金焜>, 明治30 年(1897)生,民國67年卒,享年82 歲。
正元年(1912)自大甲公學校畢業,4 年後在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以第一名畢業。
任教於后里、大甲、豐原等公學校,後擢升臺中師範
附小擔任教職,並任臺中師範漢文教師,
大正十二 年(1923)因表現優異,獲頒
瑞寶勳章。


昭和十五 年(1940)他轉任大甲街助役,戰後當選5 屆大甲鎮長,對地方教育尤為關心,
戰前為地方爭取設立大
甲女子家政學校及大甲農校,戰後熱心爭取大甲中學升格為省立學校。
民國48
年鎮長任期屆滿,先後擔任大甲鎮瀾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要職…..

先前熱心人士了解本人探訪民居之心,親自引領前往巷內另一處郭姓民宅

穿過芋田邊的小路,來到鄉間角路,有一處古宅略經整建,但保存三合院完整之架構,因為
私人宅院,並未供人參訪,遂在外眺望….整體而言,因已經整建,古樸之感已無法與前者相較

該員告知前方不遠處,竹叢環繞處即大甲頂店梁宅所在,

決定稍後前往一探究竟….

此次探訪頂店時間,尚為清晨時分, 在晨光中散步於田間小徑,頗有舊街尋幽之情

這樣的旅行也是讓人意外的

 

 

 

0

2 留言

  1. sobhihi 2011 年 6 月 7 日 於 上午 9:53

    是芋頭田, 不是荷花田哦~

  2. sobhihi 2011 年 6 月 7 日 於 上午 9:53

    是芋頭田, 不是荷花田哦~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