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減省隸書
的波勢,橫平豎直,特點在幹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作為<楷模>通行的書體,一直延用至今。
楷書盛行於六朝。到了唐代,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達到了高峰。
小楷作為楷書的一種,始于漢末三國魏晉之際。
在印刷文字還不方便的時代,通行的正式鄭重文書都需要以小楷書寫。
自隋唐以來,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為科舉考試的一個重要科目,作為科考取士重要的依據,
因而,小楷書法自然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
由于小楷通行年代已久,歷史上涌現出了許多長于小楷的書法名家,以及許多的小楷經典作品…
未能正書而事行草,猶未能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蘇軾)
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處,終是俗格。鍾王之不可測處,全得自阿堵。(傅山)
學書當先務真楷,端正勻停,而後饒得破體,破體而後饒得顛草。
凡字之為體,緩不如緊,潤不如密,斜不如正,濁不如清。(黃孝先)
小楷最早出現于東漢末年,成形、完善于魏晉,
由當時的通行文字漢隸以及隨後的章草逐漸演變而來,並且在使用中愈加顯現出楷書的特征。
其中有兩個方面比較突出,一是把漢隸、章草的結構由縱勢長方變為方,繼而變為扁方,
字的結構也由多樣化相對統一于中宮收緊,左右向外開張..
這一方面的代表為<鍾繇>;
二是典型的漢隸波、挑筆畫形態在一點點地弱化,漸次形成一種新的表現形態。
尤其是鉤、撇兩種筆畫新形態的出現,與隸書鉤、撇筆畫相離甚遠。
這一方面則以<王羲之> 為主要影響人物……
這兩種現象的出現,反映出中國文字由繁到簡的規律,體現出文字發展的必然趨勢。
歷代小楷經典作品之風格,不出此二轍,轉化的差異多寡而已
對小楷進行整理,並將其推向嶄新高度的是三國時期的<鍾繇>。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漠時官至尚書僕射,封東吳亭侯。
鍾繇是把隸書向楷書進行轉化的重要人物,其直接吸取流行于東漠時期民間的一些隸書寫法,
並把一些方正平直、簡省易寫,同時又區別于漠隸規範的字集中整理、歸納,在保留了篆書
圓轉易寫筆法的基礎上,從而使楷書的定型向前跨了一步,開闢由隸書向楷書轉化的途徑。
鍾繇善隸、楷、行、草諸體,但主要成就還是在小楷方面,他的小楷,字形微扁,行間茂密,
點畫厚重,筆法清勁,醇古簡靜,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趣。
因年代久遠,鍾繇留下的作品不多,著名的有《宣示表》、《還示表》、《季直表》、
《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和《賀捷表》。
除筆法上保留部份隸書的筆意外,基本上已脫離了漢隸形體。
鍾繇對楷書書體的變革,不僅開創了魏晉一代書風,
而且還對之後的『二王』書風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後人尊之為『正書之祖』。
王羲之所寫的<孝女曹娥碑> 也有濃厚的鍾體痕跡
魏晉時期的書風,便帶有如此蕭散疏淡的意含…..
鍾繇的小楷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明清諸家,
如王寵、祝允明、傅山、黃道周等都深受其影響…..
王寵(1494-1533),長洲(今蘇州)人,明代書畫家。
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以諸生貢太學。詩文書畫皆精。書法初學蔡羽。
後規範晉唐,楷書師虞世南、智永;行書學王獻之,融會貫通。
小楷尤精,簡遠空靈。其名與祝允明、文征明並稱。
祝允明(1460~1526),南京長洲人,字希哲,號枝山,又號枝指生,與徐禎卿、唐寅
、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祝允明五歲時便能徑尺大字,評者以為祝允明為有明以來第一。
祝允明的書法,遍臨各家,皆有所涉獵。
傅山(1607-1684)山西陽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青主,別號朱衣道人、嗇廬等等。
是著名的學者,哲學、醫學、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考據等等無所不通。
黃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幼元、幼平、細遵等,號石齋。
明謚忠烈,清謚忠端,明贈文明伯,福建漳浦人。明熹宗天啟壬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崇禎時,曾官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剛正不阿,犯顏屢諫,名聞遐邇。
弘光時,曾官至禮部尚書,惜為時不過半年。隆武時率軍抗清,兵敗江西婺源,被俘。
隆武二年,英勇就義于金陵(今南京)。
是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也是一位大學問家、大書法家、畫家。
黃道周書法總的來講,是以晉人為宗的,尤以取法鍾繇、索靖為多。
鍾、索二家書法古意足、境界高,符合黃道周的書品論觀點。
縱觀書海, 黃道周無疑是將鍾繇的書風發揮至最高點, 也極度將之尊崇的後代書家
唐代<虞世南>的小楷<破邪論序>,但從其書法源流來看,應當也是取法鍾繇的
清代翁方綱之書法亦有此取法….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
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鍾元常,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書皆蕭灑縱橫,何拘平正。(姜堯章)
相對於王羲之小楷精美的流妍書風
是否能感受到鍾太傅書法所蘊含的古典韻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