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原稱<樹杞林>或<橡棋輦>,地名起源於墾殖初期,此地原為樹杞繁茂之地,故以此命名。
漢人入墾前,樹杞林一帶往昔是原住民棲息狩獵、遊耕之地,大正九年(1920) 改稱<竹東>,
因為位於新竹的東邊因而得名, 轄於新竹州竹東郡<竹東街>。
清嘉慶五年(1800),客家移民入墾此地,至道光末年漸漸形成一庄,但局限於於九芎林一帶,
樹杞林一帶僅僅只是農業要地而已,至同治元年(1862),九芎林因屢次遭受竹塹溪氾濫影響,
漸使市街(芎林老街) 漸漸趨於衰頹,<樹杞林庄> 與當時已極為殷盛之<北埔街>有聯繫之便,
於是便取代之而發展成為古時竹北一堡東部之首要街肆。
竹東的開發,溯頭前溪而上,最下游的下員山、頭重埔、麻園肚地帶,成為開發最早的地區。
道光二十三年,由閩、粵籍墾戶十四股組成<金惠成> 墾號,率陸豐、大埔、饒平、嘉應等
客籍八十餘名墾丁做大規模的開墾。於是樹杞林一代的土地,大致在此時已拓墾並形成村莊。
光緒十二年,清廷改變開山撫番政策,設置大科崁撫墾總局,以統籌北部山區開發事業…..
並在樹杞林設五指山撫墾分局,同時樟腦業、製茶葉等相繼到此設立。
竹東地區陸續開發……而<金惠成> 墾號中的代表人物即為<彭乾和> <彭乾順> 兄第
金惠成墾號於嘉慶十一年(1806 )開墾樹杞林,由彭乾和、彭乾順兄弟與新竹四姓(王、黃
、河、許)人士合股進入樹杞林開墾,古市巷(今東寧路三段70 巷及長春路二段)以東地區
為四姓人士所共有,古市巷以西則為彭家所有….當時的彭家以市擁有千甲土地的大地主……
當年彭家(彭開耀)開發竹東,如日中天之時, 共興建了五座華宅,分給五個兒子,
歷經時代變遷,如今僅餘信好第與隴西堂兩座(皆位於竹東里) 見證過去富裕的景況
從竹東老宅、寺廟及政府機關的分布顯示,竹東市街的開發是由東寧路以西、
康寧街一帶開始的,此地是早期人口密集的核心區,同時也是早期街肆的所在,
如今一路走來, 稱之為竹東(樹杞林) 老街並不為過….
彭氏相傳為彭祖之后, 自清代開始,閩、粵彭氏有部分移居台灣,並以<隴西>為其堂號。
由東寧路轉進康寧街,可見上下隴西堂。位於135 巷的<上隴西堂>,正廳仍保留傳統樣式,
而新竹客運竹東站後方(199 巷),還有另一座古宅隴西堂(圖3-2),為與前者區分,當地人習
稱之為<下隴西堂>,該宅包括正廳及左右各護龍,保存較完整。
另一棟<信好第>則位於東寧路三段111號
現存的隴西堂位於康寧街上,有上、下兩座隴西堂,上隴西堂原是一座四橫雙進的大宅院,
如今已拆剩一座門廳和正廳,正身屋頂亦已改鋪鐵皮, 殊為可惜…..
而下隴西堂因年久失修最近方整修完成, 跨進門樓可於軒亭下欣賞建築之美。
<信好第> 因處於樓房之後, 入口處又改建不鏽剛鐵門, 屋頂亦以汰新,因資訊不足竟然錯過)
竟誤以為是康寧路上的日式建築 (類似日式診所建築)
坐南朝北的信好第,門聯曰:「信由書史光前烈,好尚清修裕後昆」,「信好第」之名取此。
廳內奉祀觀音圖像,並藏存嘉慶年間的供桌、八仙桌與太師椅,木雕精緻密實。
整座建築最大特色,是泥塑色彩富麗,銼瓜筒巨碩典雅,映照出宅第古色古香之美。
信好第原為土角厝,後改建為融合中西風格的宅第,當時聘請了名匠重建,並由關西師傅施以
雕刻,其木雕細緻而不繁瑣,泥塑色彩華麗卻不俗艷。
不過現蜷縮於洋樓後方,屋頂已翻新,古意已喪失不少….況為私人宅院, 也是探訪不易
<上隴西堂> 徵得主人同意後可近距離觀賞, 此為二房的宅第,原為燕尾起翹的三合院建築,
左右護龍因嚴重腐朽已改建,只正廳仍保留傳統樣式,門額<隴西堂>,顯得相當氣派。
<下隴西堂> 宅落規模廣闊,尤其包括正廳及左右各護龍,就運用了木水火土等不同類型的馬背
樣式,在古樸中展現其細緻之美,可見建築之用心。
街道旁還有些已破損的磚造股厝, 依稀可見昔日的風華….
就當成是對於老街的見證吧 ?
您好^^
您所拍攝的日式建築及下隴西堂是我老家及老屋,很佩服您對於客家建築
及歷史介紹的非常詳盡,此篇所拍攝的照片和文章是否能借我分享給在國外的
堂兄弟姊妹呢?他們對於老家和老屋都有濃濃的思鄉之情,相信看到此篇文章
更能一解思鄉之切,謝謝.
您好^^
您所拍攝的日式建築及下隴西堂是我老家及老屋,很佩服您對於客家建築
及歷史介紹的非常詳盡,此篇所拍攝的照片和文章是否能借我分享給在國外的
堂兄弟姊妹呢?他們對於老家和老屋都有濃濃的思鄉之情,相信看到此篇文章
更能一解思鄉之切,謝謝.
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母親節到了 祝天下媽媽都快樂
母親節到了 祝天下媽媽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