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邱氏族人於乾隆年間,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嘉應州等地渡海來台。光緒初年,枋橋頭七十二庄
邱元集(萃英公)及丘逢甲(倉海公)聯合85位族人倡建邱氏祠堂,並購地三十餘甲開辦祭祀公業。
光緒十年(1884)興建家廟,至光緒十九年(1893)完工安座,宗祠取名為「敦睦堂」。
邱姓為永靖境內第二大姓,約占全鄉戶數百分之十二‧二。以目前鄉內將近四萬人口計算,
人口在五千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永南、瑚璉、竹子、湳墘等村,另外新莊、浮圳、永興等村。
根據邱氏族譜記載,邱氏的根源可向上推溯到齊姜太公賜營丘(今河南光州一帶);到了晉朝,
發生了五胡亂華,邱氏家族就移入福建,居住在莆田縣宗頭鄉,成為閩籍邱氏世居之地。
到了邱烋公,於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高中進士,因功累升至鴻臚寺卿。
邱烋公之長子邱成實公,以孝廉授泉州學正,其後隨宋徽宗親征虜寇,被擢陞為樞密使,
但後來卻因建言犯禁,被貶到河源,再遷居到廣東饒平,就成為邱氏的──開饒之大祖。
乾隆廿一、二年,二十三世華循公二十七、八歲,因父喪家困,其母外家,在台灣已成家業,
遂攜子往依。初住彰化縣深坑子塗庫等處。往移居東螺保三十張犁庄,再轉武西保苦苓腳
(今瑚璉村),為是來台始祖。
華循公派下,有考取光緒二年歲貢生及勸降戴萬生之亂 ,加封五品候補知府職銜及候選訓導
之銜的<邱元集>,即是<邱萃英>(萃英為官章)。
邱氏宗祠為三開間建築,庭院前有一風水池,兩旁立有一對旗杆座,是光緒二年(1876)
邱萃英府試第一名時所立,邱萃英曾擔任興賢書院山長。
惟旗杆座局部已遭到搗毀…. 殘立於半月池畔…
正殿壽樑有丘逢甲所書「冬官第」匾及邱萃英所題的「敦睦堂」匾。
丘逢甲為光緒十四年鄉試舉人,光緒15年進士及第。
祠內原有「明經」及「文魁」等匾,惜已失竊。
冬官緣由是丘逢甲中進土後,欽點工部主事虞衡司之職,工部原名「冬官」故號曰「冬官第」。
邱氏宗祠是跨縣市的聯合大宗祠,除了永靖地區各村落邱氏的祖先供奉在裡面外,
尚有台中縣丘逢甲的祖先也供奉在裡面,前考試院長田尾邱創煥先生的祖先牌位也供奉在裡面,
台灣省及彰化縣邱丘氏宗親會的會址均設立於此。
光緒初年,邱萃英與丘逢甲,聯合邱氏後裔共八十五位,向當時七十二莊及大埔厝之邱姓子孫,
募款興建邱(丘)氏大祠堂,光緒十年於今永靖鄉瑚璉村之地開工興建,迄光緒十九年完成大殿,
由丘逢甲主持安座大典。
為了表示對邱萃英創建宗祠的敬意,由丘逢甲倡議供奉<創建宗祠歲進士師翁邱萃英長生祿位>。
主體座向為座東北東朝西南西;空間格局分為兩部分:一為居中之祭祀空間,包含拜殿及正殿;
二為左右護龍、過水廊及天井等空間,為民國76年時新建之建築。
正身屋脊是硬山式馬背(翹脊),可看出柱雕花十分細膩,樑椽楹柱銜接部
分有斗拱式、有趖瓜筒式──瓜瓜包住通樑,均屬完美。
尤其久經風霜、雖見斑剝,各式彩繪也褪盡往日鮮豔,反增祠堂的古意盎然。
1889年丘逢甲至北京考中進士,任為工部主事。無意在京做官返回台灣,於衡文書院擔任主講。
1895年甲午戰爭後,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台灣人民激憤,
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其後見局勢不可為,攜帶家眷內渡廣東嘉應州。
祠堂從光緒十年興建以來,迄今已逾百年,或因戰事而殘損,或因年久而失修,從未整修或重建。
直到民國七十六年,宗族胞親始聚資鳩工整建,近來再次進行維修方峻, 外表煥然一新。
位於中山路(省道)與東門路路口附近,轉入巷內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