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以昔日萬里加投莊而得名,明天啟六年西班牙人進據基隆,已先有人於今之「瑪鋉」居住,
嗣明鄭軍北伐荷軍,相傳就是由萬里加投小澳〔於第二核能電廠與野柳間,名為「國聖埔」〕登陸
,當時有一姓洪的閩籍人隨軍來此屯墾並經營漁業,是為本地開闢之始。

相傳「瑪鋉」二字,是由萬里地區的原住民族名而來,屬於「馬賽(Bassajos)族」,
而這馬賽族(又稱為巴賽族) 即一般人所說的凱達格蘭平埔族。

直至今日,萬里鄉的主要道路仍延用原來「瑪鋉」這個舊稱當路名。
而源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蜿蜒而下清澈的溪流,則被稱為「瑪鋉溪」,於萬里漁港出海。

瑪鋉(ㄙㄨ’) 不明就理的人可能誤讀作瑪鍊,日治時期可能因音近而被譯為萬里, 是有可能的….

<巴賽族>而是<凱達格蘭族> 的分支。
凱達格蘭是當初大台北地區平埔族的統稱,其實分為三個分支:
雷朗, 龜崙, 以及巴賽。

 

其中的巴賽族即分布於今日北海岸地區一帶。自貢寮經基隆到萬金石,再到淡水、八里一帶。
也因此當時的山朝社,大雞籠社,金包里社,瑪鋉社等均屬之…..

巴賽族人身材較高,皮膚色白,常被誤為白種人,善於航海,經常以雙邊有架的風帆航行在
北台灣、琉球群島、福建、浙江等海上,是個母系社會而且擅長於海上貿易。

17世紀-18世紀,福建漳泉一帶的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
機會較多,加上漢人沒有攜眷,因此通婚漢化程度都極深。在此情況下,迅速被同化了。

清康熙廿三年,隸屬諸羅縣,雍正元年,隸屬淡水廳淡水堡,後改隸芝蘭堡。
光緒元年隸屬基隆廳金包里堡,至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初置臺北縣隸縣屬基隆支廳;
1901年廢縣為廳,隸屬基隆廳金包里支廳;190910月,廢基隆廳,併入台北廳,
192010月,廢廳為州,隸屬台北州基隆郡萬里庄。

戰後改制,廢庄為萬里鄉,隸屬台北縣基隆區,19508月,改隸台北縣直轄。

萬里老街主要以<昭靈宮>為中心所在的<瑪鋉路>及其下方平行的窄巷<瑪鋉下街>

位於萬里鄉公所後方,這裡有 萬里的角頭大廟<昭靈宮> ,是此地的信仰中心;
昭靈宮主祀 靈官大帝,另有供奉自 內湖 碧山巖分靈來的 開漳聖王及 北港等地請來的 媽祖。
昭靈宮的邊門繪上廿四節氣門神,雖已被香火燻黑,還是值得細細品味。

據推測: 廟該應該是創立於嘉慶年間,歷史超過200年。可惜,幾次大修,面貌已改觀。

昭靈宮先後經過四次大翻修。最後一次翻修於民國65年,原本精緻的雕刻,如木製,石製品全毀,
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的匾額被廟方全當廢料處理,而拆下的龍柱及柱礎石雕任意丟置廟前,
任民眾取走,令人扼腕不已。



廟前有修建碑記一方,只是鐫刻立碑時間的紀年方式怪異,可能是塗改時弄巧成拙所致,

另有一對石獅,斑駁的樣子應當是改建前之舊物, 殿中尚有一同治年間的香爐….

廟對面尚存數棟洗石子老房舍,建築頗精緻。

由旁邊巷子走往瑪鋉下街,沿著巷弄逡行, 還可發現有數棟的昔日三合院。


巷子裡有間 三府王爺廟稱 < 重威廟 >主祀著三府王爺…..
三府王爺常見於 台灣的臨海城鎮,為漁民保護神。
以基隆和平島為中心的北海岸、東北海岸各漁村內,普遍都祭祀著三府王爺。

樓房夾縫中殘留的景況….


位於瑪鋉頂街(外環道)上的 <亞尼克果子工坊>,反倒成為萬里讓人忍不住駐足的地方.
車輛不再呼嘯而過;遊客在次下車購買糕點,或停下腳步駐足在萬里的街頭。

此時不妨穿過巷弄,探訪一下萬里老街的風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