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年(1822鄭用鍚中進士;使新竹鄭家地位從地方提升為影響全台的重要家族。道光十年(1830
鄭氏先在金門興建家廟,咸豐三年(1853)在新竹北門外現址興建<鄭氏家廟>。屬於三級古蹟。
民國83年初曾經因塌陷而全面翻修。但平日並不對外開放。


鄭氏在新竹是名門望族之一,位於北門的鄭家,屬竹塹浯江鄭氏一系,三世大房國周、四房國唐、
五房國慶,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間,由金門遷徙台灣,初居苗栗後龍
一帶,乾隆末年再轉而至竹塹,由北門街(水田)現址處開始發展……

初以農漁為業,嘉慶十一年(1806),第四世鄭崇和、鄭崇科一家也移居竹塹,經商並漸沾染書香,
而後至道光三年<鄭用錫>中科舉為進士,家族繁衍愈大,使鄭家成為北台灣重要的家族之一。

道光年間鄭家先在金門(浯江)興建家廟,咸豐三年(1853)年,鄭用錫與堂弟<鄭用鑑>商議,
由八房共同出資,在北門街創建<鄭氏家廟>,議定每年上元節與冬至時各舉行祭祀一次。


 
在外觀上,家廟的屋頂為重脊式燕尾頂,起翹的角度與線條均十分優美,
門前有二對旗桿座,為中試科舉之物……

根據資料記載: 北門鄭家除了<鄭用錫>外,用錫之子<鄭如松> 亦登科為舉人

<淡水廳志>記載: 
<鄭用錫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恩科舉人….. 道光三年癸未科進士, 廩生, 原籍同安,
三甲候選知縣,官至鑄印員外郎,花翎四品銜> 
<鄭如松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舉人….府學優貢,原籍同安,藍翎候選員外郎…>

鄭兩座旗桿座,應係由進士第前移建而來

昔日北門街應未如今日之寬幅, 原鄭氏宅落前應都有內埕, 道路拓寬, 開到了門廳之前.

鄭氏家廟本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木石雕刻均極精采,屋脊為燕尾三川脊式,起翹
的角度與線條十分優美,
前埕的八卦鋪面是少見的做法,可見其格局的嚴謹與風水上的注重。


家廟建材多由大陸運來,營建匠師則以同安、金門一帶工匠為主,廟內匾額等皆為重要文物,
右側與吉利第間的紅磚斗子砌夾牆,隘門,燕尾脊等,都能反映出這座建築物受金門地區建築
影響的獨特風格。

除鄭家婚喪喜慶外,家廟平時門戶深鎖,唯上元春祭、冬至冬祭
以及中元為城隍爺繞境,中途休息時,才能啟開大門,讓人入內參訪。

根據資料: 家廟內匾額甚多,俱為功名彰顯…..
包括:

分別為表彰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三面聖旨牌「崇祀鄉賢
鄭如松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人第八十五名所立之「文魁
光緒六年(1880),鄭如樁出任廣東崖州(海南島)「太守」匾額
鄭如松於道光十七年(1837),中優貢第一名所獻之「優魁」匾額
鄭如磻於光緒二十年(1894),中歲貢第一名所獻之「選元
鄭如雲於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中恩貢第一名所獻之「恩元

第二進正廳上方為鄭用錫於道光十五年(1835)任禮部鑄印局員外郎「春官大夫
左側為鄭用鑑於道光五年(1825),中拔貢第一名所獻之「拔元」匾額,
右側為鄭用銛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歲貢第一名所獻之「選元」匾額,

正殿中央神龕上方則是「滎陽世澤」一面。

神龕左側為鄭用錫於道光三年(1823)會試第41名,殿試第三甲第109名「進士」匾額
右側則是鄭用錫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恩科中舉人所獻「文魁」一面。

另有三面聖旨牌匾:
左為「紹舉孝廉方正」:同治元年(1862)鄭用鑑七十四歲時,詔舉孝廉方正。
中為「覃恩誥命:鄭用錫在道光三年(1823)考中進士,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
右為「天旌節孝:由巡撫劉銘傳,於光緒十五年(1889)禮部題准,鄭氏婦女受旌表節孝。


衝著這麼多的匾額, 看來非得選定一個皇道吉日前往一探究竟不可…..

就暫定冬至那一天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