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孔廟>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分別是大成門、戟門、大成殿與崇聖祠。
目前孔廟的建築型制主要為道光十一年(1831)由當時知縣<李廷璧> 所主持之修建時的格局。
因為蘊含了悠久的歷史,又有官祀的加持,文物古碑及建築藝術本身, 都存在了許多的可看性….
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拆除了照牆並將大成門前的泮池填平。
昭和八年(1933)孔廟戟門及大成門受風雨侵襲而頹圮,幸得民眾募款修護,恢復其舊貌。
孔廟正門稱為<大成門>或<欞星門>,有「取士、得士」之意。
正門入口兩旁有一對石雕精緻的石鼓。石鼓上方雕刻有螺紋圖案,為仿效龍生九子之「椒圖」
重修邑學碑記 (略)
光緒陸年己卯歲仲秋月上浣穀旦 知彰化縣事 傅瑞銓敬撰并書
儒學教諭 齊履仁 總董 張春華等仝立
重修邑學碑記 (略) (泐)
乾隆二十五年□□月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 □□□□
彰化縣知縣 張世珍撰文 貢生□□□□□
大成門上方置有六個筒狀的通天筒,象徵孔子其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此六根通天筒,代表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大成門兩旁牆垣分別是「下馬碑」與「萬仞宮牆」碑….
龍邊牆垣是滿、漢文的「下馬碑」,其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對孔子至高崇敬。
虎邊牆垣的「萬仞宮牆」碑,乾隆二十四年知縣<張世珍> 重修彰化縣儒學,於泮池前建照牆
,即有此題額。日治時期, 為拓寬道路將之拆除, 僅保留此額後樹立於此處….
彰化孔廟第二進為戟門,是台灣孔廟建築的首例。
「戟」乃古代武器,昔時士宦的門戶設有戟門,為訪客拜訪時,卸下隨身兵器的門廳。
戟門屋脊上方有一對造型,稱為「螭吻」,為龍生九子之一,置於屋頂上,有避火災的意涵。
戟門左右兩側掛有鐘、鼓,為祭孔時制禮樂器之用,鏞鐘為嘉慶十六年(1811)彰化知縣楊桂森
及生員吳瓊華、增生王雲鼎、訓導葉文載、教諭陳鯉青、典史徐延俊、生員鄭維謙等所敬獻。
聖廟大鏞 嘉慶辛未年建 臺郡彰邑 知邑事 楊桂森
儒學教諭 陳鯉胥 訓導 葉文載 生員 吳瓊華 (下略)
龍邊牆垣的「臥碑」,為孔廟特有的碑文,由於石碑是橫置,所以稱為「臥碑」。
順治九年禮部提奏 (下略)
道光五年正月 日 教諭 臣蔡克全敬立
順治九年(1652)禮部奉題於明倫堂左側置立臥碑,臥碑內有八條教規,告誡生員遵守。
彰化孔廟的臥碑為清道光五年(1825)教諭蔡克全敬立,原碑置於彰化孔廟明倫堂,
因明倫堂已毀損,目前此臥碑置於戟門內。
無迴廊與戟門或大成殿相連接,是彰化孔廟的特色。
兩廡分別奉祀孔子的弟子及歷代賢明的學者,
東廡祀先賢40位、先儒33位,西廡祀先賢38位、先儒37位,共148位。
大成殿前有一平台,稱為月台,為祭孔時神聖的空間。
正殿面寬五開間,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四面設有走馬廊道。
月台前有一斜面花崗石,其上刻有雲龍,稱為「御路」。
昔時祭孔時,文武官員從御路旁石階,登上大成殿祭孔。
大成殿的龍柱為清道光10年(1830)重修孔廟時的作品,龍柱採花崗岩石材,單龍盤柱,
其特色為左龍柱張口,右龍柱閉口,4爪握珠,柱身裝飾雲紋及岩石,少許鏤空雕。
大成殿內珍藏歷代皇帝所頒贈的古匾,分別有雍正「生民未有」,乾隆「與天地參」,
嘉慶「聖集大成」,咸豐「德齊幬載」,同治「聖神天縱」等匾額。
真可謂是尊崇備至…..
散步在彰化孔廟的迴廊,對比著熾熱的陽光, 顯得是如此地沐春風…
屋脊襯著蔚藍的天色, 代表著對於至聖先師孔子無比的推崇
出了宮牆,來到車水馬龍的街頭
彷佛來到另一個場域…..
彰化孔廟不愧為一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