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孔廟」(文廟)原為淡水廳的儒學學宮,建於嘉慶十五年(1810),原址設在今成功里
(今中興百貨到國際戲院間)日治後,孔廟一度被充作日軍新竹守備隊兵舍使用,祀典因而被迫
中止,之後撤去駐兵,周圍廂房被充作<新竹公學校>教室之用。於民國47年決議遷移現址重建….

民國47年遷移現址時,部分建材沿用原來拆遷下之石材及橫樑,是一個保有人文色彩的場所。
97年於東廡後設鄉賢祠,並奉祀王世傑、徐立鵬、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林占梅等6位先賢,
並於983月、9月起分別辦理鄉賢春秋祭典。



淡水廳治所在的竹塹在嘉慶十五年(1810) 便有在地生員多人稟請興學,直到嘉慶十九年(1814)
才由巡道<縻奇瑜>奏請總督、巡撫允准,嘉慶二十二年(1817) 由地方鄉紳發起募捐並開始建造,
一直到道光4四(1824)完工…..
道光九年<李慎彝>再增建名宦、鄉賢、昭忠及節孝四祠,同治五年(1866)再添購祭器、樂器及
佾生服飾,一切相關事務大致完備。

道光十一年補建牲醴之所,道光十七年由淡水同知<婁雲> 募款重修。

作為當時淡水廳的學宮,對於提升新竹地區之文風具有不可抹滅的作用…..

昭和八年(1933)時就有將孔廟及東嶽廟遷出市區外的計劃,
直到光復後的民國四十五年新竹縣議會通過遷移孔廟的計劃,1958928日遷建落成,
遷建後的孔廟位於新竹市公二公園(今中山公園)內,體育館的附近,
廟的前方有一個半月池,遷建的紀念碑就在廟的左前方草圃當中。

新竹孔廟遷建碑記 ()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九月  日穀旦立

    新竹縣長 兼孔廟遷建委員會主委  鄒滌之謹識



前殿是三川脊的屋頂,主脊上是雙龍護珠的裝飾。前殿廊道上有四支石柱,其中兩支是龍柱
,屬五開間的格局,中門前有一對石獅,而兩側門前各有一對石鼓。

大成殿為一單獨的結構,與旁邊的建築物沒有任何聯接。
重簷屋頂,整個建築物建在一個高台上,四周並有欄杆,正前方有一個御路,兩旁並有台階。

今年適逢至聖先師孔子2560 誕辰周年,新竹孔廟甫於今年被文建會列入歷史建築,
目前大成殿加蓋鐵皮, 正在進行維修工程中…..

儘管如此,仍能欣賞其三川門以及大殿迴廊下的景緻

孔廟右側宮牆之外,有古碑記一方:

示禁碑記   欽加同知銜署新竹縣正堂 為出示嚴禁事 本年貳月叁拾日據
 
舉人吳士敬 生員陳朝英 梁昌軍 陳朝龍暨紳耆 郊鋪撿稟: (下略)

   光緒柒年陸月  日給

右側臨路附近有<鄒洪(若虛)上將紀念碑> 一座, 碑前仿以石馬石獅陳列,是光復初期所建

碑文概如:

   君諱洪字若虛 台灣新竹人 清光緒甲子之役 日人攘我台灣 台人起義師拒之 …..
君與兩弟
滌之 清之俱從馬君少而岐 巍然沉濛有大志

    (陸軍第四十三師師長) ….蔣公復令追贈陸軍上將 於原籍新竹縣立碑

  以彰忠盡而歷來茲

   中華民國四十三年五月穀旦  羅卓英敬撰

 ( 按:鄒滌之,芎林鄉鹿寮坑人,祖籍廣東五華,抗日名將鄒洪將軍胞弟,明治三十九年(1906)生
,民國八十一年
卒,享年八十七歲。先生早歲隨兄潛赴大陸,首入上海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攻讀
線通信,後轉入陸軍通信兵學校再攻軍事電信。畢業後至陸軍工兵學校擔任工兵員生通信教育。

抗戰爆發後,與兄洪、弟清之,紛紛加入國軍。
抗戰勝利後,出任廣東省政府參議。民國
三十六年夏,返回台灣。四十年冬,出任行政院諮議。
四十六年
春,受地方人士敦促,參加第三屆新竹縣長選舉,獲得高票當選,主政三年政績斐然。)

 

稍右後方向高丘上,有一仿砲台所在

上有仿古鐵砲數門,只是此處位居不高,加上位於林蔭間….應非險要之地

純粹公園內的造景罷了…..

翻過小丘,公園的另一側是不同的光景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