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子孫於康熙、乾隆年間,分別渡海來台,居住於永靖以及田尾溪畔、打簾一帶,為數眾多。
聲榮公派下族裔十一世陳元英(仁山),聯合三世祖武平公派下來台子孫搜錄家族資料,編成族譜,
並體念先人創業惟艱,於同治十一年(1872),倡建祖祠於湳港西(現廟址北側),以光祖德。
明治三十一年(1898),祖祠被洪水沖毀。大正四年(1915),十三世陳儀亭(鳳年)
出面召集清湖、蓋我兩房族人新建家廟,乃稍移舊址,即今中山路旁現址,建此家廟。
大正五年(1916) 七月落成。自古竹公下合祀一堂,而以開璋聖王<陳元光>及開饒始祖<陳木苑>配之
,命名為<繩武堂>…乃取其<繩其祖武>之意。
繩武堂 繩其祖武
繩直尺方一些兒宣循矩護 武昭文穆千百世共仰儀型
繩趨矩步堪表典型百世 武雄文英克樹功勳七縣
昭和七年歲在壬申孟冬之月 拾叁世裔孫 陳瑞年 稽首拜撰
<陳氏家廟>座落在縱貫路西側兩村交界處。配置屬四合院式格局,建坪約一百二十坪。
由正門進入,中間是天井,左右各有長廊及護龍,中間後方是祖先廳,家廟左側及後方種植檳榔。
第一進正身為三川脊,將屋脊中央一段抬高一架,且於高屋頂兩側增加垂脊之屋頂。
大脊中央豎立福祿壽, 鏤空處並嵌以花鳥裝飾,還有雙龍並貞,由左右向屋脊中間翹首蜷立。
正門板則由上好珍材,雕飾花卉鳥獸用以徵祥。
左右川門上,各繪上加冠晉祿神像,狀極威武。
與正門平行的左右護龍,呈露在外面的是馬背式山牆,分別開置了八卦形小窗,和古典型圓窗。
正廳前有一拜亭,是祭祀空間的延伸,燕尾紅瓦頂。
正身柱列壁堵類似交趾陶燒成對聯及浮雕做品,是昭和七年(1931) 修建的,也不失古意美感。
惟簷下斗拱、柱子等是民國74年重新粉刷,難免顯得近於通俗。
位於福興村江氏祖祠<濟陽堂> ,地處偏僻,也非一般遊客所到之處….途經也只是一種偶然
至於稱<濟陽堂>,可追查其源流,
江姓自漢以至六朝,本有渤陽、淮陽、濟陽之分,閩南一派以<濟陽>居多,到了明朝,移居於
永定縣金豐里大溪鄉;後再遷居於金豐高橋鄉,到八世祖成海公,乃衍派為高橋派下,
台灣員林地區的江氏,多係於同治年間由高橋遷徙而來的…..
永靖江氏族群分布於在本鄉西區福興村、竹子村各占有三分之一強的人口。
為維繫族裔關係,故於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 創建了這座家廟。
歲在丁丑孟冬之月 濟陽堂 吳半樵 星雲 書左
丁丑孟冬月 義勇祠 吳半樵 書左
昭和八年 歲次癸酉陽月 日立
同郡永靖庄竹子腳 字福興及番子尾 諸派下 壹仝置
中間的祖祠建築,正是一棟紅磚燕尾大脊上有三星拱照、雙龍並貞之傳統建築,門楣上懸匾
,左右壁堵有半浮雕壁畫,正身簷廊下是雕刻彩繪的精華,整體色彩以紅、藍、金黃之應用為主。
四合院的建築配置, 正廳神龕上懸<義勇祠>三字橫匾,龕內供奉歷代祖先神主,
神龕兩側有楹聯曰:
義在保民武略超群鄉社資其障禦;勇於剿寇功勛蓋世朝廷賜以褒封。
講述的是先祖<江東峰公> 之偉業,其生前歿後,屢破敵陣與顯靈,因被封為<烈軒義勇衛道台>
祖祠位於鄉間僻壤,像我這種路過的訪客,可能是絕無僅有….
四合院內仍有江家裔族居住,倒能接受突如其來的造訪
讓這趟旅行多了些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