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陳宅– <餘三館>,名列臺灣十大古宅之一,為台灣著名的宅第,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

陳氏的遠祖於清康熙末年,自廣東饒平縣可塘埔鄉大榕社渡海來臺,勤墾於十五莊圳區域,經營
致富而成為當地望族。清末時期第十五世的<陳有光>,開始營造此一大宅,歷時七年半始完工。

陳家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塘埔鄉大榕社的客籍人士,第十世祖<陳智可>自大陸渡台,定居
於永靖一帶,至第十二世祖<陳德耀> 擔任墾首而遂漸致富。

 

陳家第十五世祖<陳義方>於同治元年(1862)率領鄉勇,協助清軍平定<戴潮春之亂>,
受台灣總兵<曾玉明>和福建兵備道<丁曰健>的舉荐,因軍功而欽加五品頂載官銜。

陳義方公育有二子,長子陳成鑑(有光),次子陳成渥
同治五年(1866)陳義方公去逝,同治十一年(1872)有光興建祖堂,同治十二年(1873)捐納,
獲得「貢元」的榮銜。

此匾係由布政使司<潘霨>與按察使司<葆亨>等人為餘三館主人<陳有光>所立。

貢元  福建布政使司 潘□□  督糧道 傅□□ 按察使司 葆□□

鹽法道 略□□      同治癸酉年 例授貢生 陳有光

<陳有光>字漢臣,清道光20年(1840)生,明治42年(1909)逝世,享年60歲。

 

光緒十年(1884)將舊有之房舍擴建,至光緒十七年(1891)完成餘三館的全部建築。

取名「餘三」,乃紀念祖先創業維艱,此後蔭澤後代「多福、多壽、多子」之意。

光緒己丑仲東上瀚  餘三館    新新軒主人


餘三館為三合院建築格局,分別是院門、正廳與兩旁護龍。院門為三開間建築,中間為正門,
兩旁設有房舍及槍孔,可做為防禦的空間。此院門為土埆牆,基座舖有鵝卵石,以防潮溼,
土埆牆外層貼上瓦片,防止雨水的沖蝕。

 

 

正廳前有內埕與外埕的設計,院門與前埕中間設置一道圍牆,區分內、外埕。正廳前有軒亭,
此座軒亭為四柱式,有防曬與防雨的功用。

軒亭斗拱部份的木雕作品,則被視為整棟建築中,最為華麗而且精美的代表之作…..

正廳供奉陳家祖先牌位,神龕上方有一塊「創垂堂」匾,為餘三館的自立堂號,意喻「後代子孫
能繼承祖先的福澤,並發揚光大」之意。

正廳兩旁的執事牌有「成均進士」與「恩授貢元」執事牌。


正廳及兩廂房的彩繪保存完整,彩繪呈現人物、仕女、動物等,為120年前的作品,相當珍貴。


正身廳前的四腳拜亭,以四根龍眼梭木柱為架構,台基高約五十公分,與正身台基同高,

這座軒亭屋頂架構為六架卷棚歇山式,並有優美的曲線起翹。

簷下六架四瓜結構,正是餘三館雕刻精彩絕倫之處, 其華美之程度,全台古宅之中尚稱無可匹敵

兩廂房的門廳有「歷山」、「雷澤」匾,此匾為光緒十五年由主人親書,取其「舜耕歷山
的典故,期望後代子孫能承襲先人忠孝與耕讀世家的精神。



 

 

餘三館前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碑>,原建於昭和九年(1934)在館前方田裡,靠近省道,
原本規模極大,有大型台基、台階,小型神社,前有廣場草地;戰後主人主動拆除,闢為田地;

紀念碑本體被主人偷偷收存,近年才另鐫石碑,重新樹立在埕前泮月池旁側。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

     明治二十八年  臺灣總督  中川健藏 謹書

     昭和九年二月三日    臺中州知事  竹內豐次 謹書

 

此碑為由台中州知事<竹內豊次> 所題碑。
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895年,曾在餘三館內駐息一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其後病死台灣,成為日本皇族在台陣亡中階級最高的一人。

陳宅左側護龍外另建有一日治房舍

右側鄰房亦建有一日治洋樓建築,不知其緣由,
大邸是也是陳家發達之後,於日治時期所增建……

民國七十五年遭韋恩颱風毀損嚴重,近年整修完成已恢復昔日舊觀。

 

 

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