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祜」為號,故亦稱為「承祜堂」。
位於舊名西大墩街(今西屯一帶, 臨近逢甲大學),為 原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張廖一族移民所興建。
家廟於明治四十二年興建,隔三年後落成,其後陸續增建左、右橫屋及圍屋,至大正五年(1916) 告峻。

先祖<廖朝孔> 於康熙四十年(1701)渡台,初居雲林二崙,後來落腳在台中西屯一帶,
子孫繁衍越來越多。裔族<廖登渭>為了慎終追遠和凝聚宗族力量,光緒十二年(1886)倡議興建家廟
獲得<廖建三>、<廖國治>等張廖族人熱烈響應,捐錢、獻地,開使籌畫祖廟之興築


<張廖家廟> 係聘唐山名師精心設計建造,興建於清末日治初期,分為正殿、拜殿、三川、廂房、過水廊等,
雕龍畫棟,手藝精緻,格局嚴謹,為不可多得的閩南建築。


正廳中有匾如是:

承祜堂

大正二年癸丑小春之月立  篤愛周親    宗文通派下一同總代拜叩



大正癸丑年孟冬月立
  清武衍慶  裔孫朝  派下一同總代  拜叩



建築為三堂兩橫加圍屋式之建築組群,位於台中西屯西安街205巷內,容意被路過的人所忽略
方位坐北朝南偏西,在南北稍長的基本型態下,廟後方採圓弧型處理的方法,頗為特殊。


 

建築格局採取類似客家住宅的形式,為「三堂兩橫式」,由正殿、拜殿、三川殿、廂房、圍屋、過水廊等
八個建築單元所組成。如一般傳統廟宇,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拜殿、正殿、圍屋明間都位於中軸線上。

張廖家廟屬大木和磚土承重牆混合的結構系統,木架構方面皆為抬樑式,拱採「偷心造」拱,
樑接近柱兩端收束採圓凹槽形式,斗座形式多樣,採草尾栱,而樑上瓜柱則形式華麗、優美。

 

而裝飾和裝修的作法,側重於表現三川殿、拜殿、正殿三個建築單元,尤其木作透雕象徵的各種吉祥、
富貴平安,如意及福祿壽喜等意涵,都非常耐人尋味。

承先業啟後賢階下芝蘭香作錦  怙萬年光累世堂前山水秀鍾靈

承先必清雅家道傳綱常萬古宜乎勿替而引 

   怙後裔武繩人倫序昭穆千載久矣本支以長   裔孫  登謂敬獻


根據「清武族譜記載」,張廖一派的由來,是因廖氏入閩祖先傳至廖三九郎,僅有一女,故由張愿仔
入贅廖家,婚後兩人只生一子,因此張氏兼兩姓,獨立張廖一派。
也就是一般人所稱「廖皮張骨」、「活廖死張」,在世時姓廖,但死後則歸姓張。


 
張廖家廟是由三川殿、左右護龍及二個山門連接形成一格局頗為壯闊的長形立面。
精緻的木結構的彩繪、屋樑上具有鎮邪和穩定大樑作用而造型奇特的獅座,以及藍漆圓窗配
以灰色條紋的萬字圖案,其協調而樸拙的建築藝術風格表露無遺。


 

 

後方類似客家為防禦工事興建半圓形的土樓「圍屋」組成,提供家族成員休息、炊事之用,

窗櫺為三角形、奇數,具有通風、通光,並兼做為防禦之用。

 

家廟以藍、黑色系為主,家廟中的黑柱,標舉著不敢逾越的謙卑態度,代表著對組先之崇敬….

張廖家廟於民國741127日指定為三級古蹟,目前仍保持傳統家廟的功能,
家族仍然以此作為家族的精神象徵與宗族的聚會場所,並組成祭祀公業….

因年久失修,屋頂、樑柱及內外牆壁嚴重損壞,市政府於77年起進行修護工程,至83年峻工。

廣埕中前有水池,符合一般家廟的格局及設計


家廟原位於巷內之中,不易被發現….現隨著周邊到路的開闢, 右側已緊臨於交通要道上

市政府正在進行周邊環境整頓及停車空間之設置,將來必然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此尋訪古蹟

讓造訪逢假夜市的遊客,也能沉浸在崇偉宗廟的沉靜及肅穆之中

讓旅行多了些人文的薰沐….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