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
所組成的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三座建築,橫向一字排開,座落於鹿港街道
東面的交通要津,而構成十分奇特的景觀,由彰化進入鹿港首先便會與之交會…..


文祠和武廟建築,約為清嘉慶十七年左右落成。
武廟由當年富紳蘇雲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除為鹿港眾商之守護神外,亦是
地方人士義結金蘭的場所。

文廟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崇祀文昌帝君,為士子會文結社之處。

文開書院建築在後,道光四年始設,緣自當時鹿仔港理番同知<鄧傳安>,體認鹿港文風已盛,
卻乏肆業場所,同時為紀念先台文教先賢沈光文,向地方鼓舞捐款倡建,書院落成大開鹿港文風
,先後出過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名秀才,是鹿港文教之搖籃

<彰化縣志> 中記載:

<文昌帝君祠  一在鹿港街尾, 嘉慶十七年同知薛志亮率紳仕陳士陶等捐建 >

又記載:<關帝廟 一在鹿港文昌祠邊,嘉慶十七年同知薛志亮捐俸倡建, 紳士蘇雲從董其事 >

可建文武廟大致創建於嘉慶十七年 (1812)

曾歷經同治,光緒年間之重修, 民國64 年遭回祿之災, 民國74年依原貌修復




文祠正殿中傳有匾如是, 可惜門扉深掩

大正三年  萬世師表    臺灣總督正三位勳三等伯爵  佐久間左馬太


 

文祠佔地寬廣,環境幽雅,由東而西,依次為武廟、文廟與文開書院。
其原始構築十分瑰麗宏偉。三者之中以文廟創建最早,武廟次之,文開書院殿後。

  

文祠面寬三間,前後兩進,護室又置軒亭。
軒亭內牆上崁有古碑記數方,彌足珍貴….

重修文祠碑 ()   補用知府鹿港同知  太倉孫壽銘拜書

    光緒八年(1869)仲春之月吉旦    董事施啟東等仝立

重修文武兩祠碑記 () (1819)

  嘉慶己卯年桐月  董事洪向光仝勒石



武廟亦為兩進,格局有三川殿、正殿、兩廂。
文開書院則有山門、兩廂、前堂、講堂、後堂。

嚴格來說, 文開書院之三川門維持道光年間舊貌, 楹柱最為可觀….

賓日有祥興雲有兆  希賢得地入道得門 (1824)

   道光丙戌□□□□    鹿港同知  浮梁鄧傳安

<文開書院>為於清道光四年(1824)  由鹿港同知<鄧傳安>率日茂行林文濬之子<林廷璋>等士紳捐建而成,

書院名乃是為了紀念台灣文化始祖<沈從文> (字文開,號斯庵) 而名之

 歷時四年完成,日治時期時廢止, 院內藏書三十餘萬冊,二萬餘部,但今已散失…..

<臺灣通史>記載 : <文開書院  在彰化縣轄鹿港之新興街, 道光四年, 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建,
中祀朱子,  旁以沈光文,徐孚遠, 盧若騰, 王忠孝, 沈佺期, 辜存薦, 郭貞一, 藍鼎元配, 皆台之寓賢也  >

其後書院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造訪而易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目前書院左側廂房內,嵌有北白川宮紀念碑, 其碑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

昭和十八年    臺灣總督  長谷川 清題

其次, 武廟內擁有古匾楹聯數幅, 包括有:


咸豐四年甲寅季冬吉旦
(1854)  
峻極于天   
鹿谿公立


嘉慶辛未小春
(1811)   
藻耀海天   
鹿谿公立


武德重興輔國誅奸安社稷  廟堂新建庇民覺世壯山河

咸豐四年甲寅季冬吉旦(1854)  前清總理監生鳴岐敬撰  黃天素敬書

聖德合天後文宣共昭百世  帝勳在漢先武穆傑出一人

    光緒辛巳年(1881)     董事同知銜  莊立成敬題

鹿逐中原坐鎮荊襄馳赤兔  溪通大海橫跨漢沔鎮黃牛

     光緒辛巳秋(1881)    董事監生  莊春華叩

和竟協恭耿耿貞心昭明  義以制事巍巍浩氣鎮乾坤

   光緒辛巳年    董事同知銜  王擇臣靜題


和聲鳴盛超彼周泰以上
 
義氣常伸塞乎天地之間

        光緒辛巳年    董事五品同知銜  莊立成叩

 

民國( 1983?)辛亥年重修紀念  至大至剛    絢章 黃天素敬書

文武兩廟交界處,在有一虎井,因水質甘美,適宜烹茶,故享有「虎泉煎茗」,

及蓬萊第一泉之美譽

院落中綠蔭遮天, 草地青翠, 散步其間,格外清閒…..

<> 中記載: < >可建文武廟大致創建於嘉慶十七年 (1812)曾歷經同治,光緒年間之重修, 民國64 年遭回祿之災, 民國74年依原貌修復文祠正殿中傳有匾如是, 可惜門扉深掩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