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十年(1583),台灣巳陸續開發,閩籍移民在府城肇建天妃宮,是全台創立最早的媽祖廟。
永曆十五年(1661)明寧靖王<朱術桂>入台,建府邸於大天后宮現址,居民稱之為<寧靖王府>,
其後寧靖王殉難前,捨宅為廟,前祀海神聖母,後奉觀音大士,即為<東寧天妃宮>。
根據<重修臺灣府志> 記載:
<天妃宮 在府治鎮北坊赤崁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神有效靈,靖海侯將軍施琅
同諸鎮捐俸鼎建…..棟宇尤為壯麗,後有禪室,付住持僧奉祀….>
<臺灣通史>記載: <天后宮: 在府治西定坊,為明寧靖王故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施琅建.
內有施琅紀功碑.(康熙)五十九年列入祀典…(乾隆)四十三年,知府蔣允焄修,有碑記在廟中…>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清朝水師提督<施琅>率師入台,即是在東寧天妃宮接受<鄭克塽>之投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留鎮台灣總兵吳英鳩工募修,禮部奉旨派員來台致祭,加封媽祖為天后,
御賜<輝煌海澨>匾額,稱廟為<大天后宮>,俗稱台灣<大媽祖廟>。
康熙五十九年(1720),翰林海寶、徐葆光奉使琉球還,以媽祖默佑封舟有功,奉旨列入春秋祀典。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起事羅漢門,攻陷府城,以此宮為皇殿,稱之王宮,是年六月亂平。
總兵<藍廷珍> 題獻<神潮徵異>匾額。
雍正四年(1726),大天后宮膺朝廷特頒御書<神昭海表>匾額。
雍正十一年(1733)再賜<錫福安瀾>匾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分巡台灣道蔣元樞重修,有圖說詳備規模制度,並認定郡垣廟宇此為最久。
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府孫景燧重修。
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書<佑濟昭靈> 匾額頒賜。
道光元年(1821)官民郊商合修,歷時十年竣工。
咸豐三年(1853)特頒御書<德侔厚載>。
咸豐六年(1856)奉旨集捐興修。
同治四年(1865)鄭謙光等募修。
光緒七年(1881)御賜<與天同功>……
日治時期曾於大正四年(1915)局部修復。
民國三十七年戰後修復,民國八十四年內政部撥帑整修。目前為國家一級古蹟….
有清一代晉封天后,列冊祀典,迭賜御匾,恩禮有加;
全省各地媽祖宮廟莫不以晉謁郡城(台南)大天后宮為殊榮,名為「謁祖」。
大天后宮正殿,即為「硬山頂」架構。其拜殿為臺灣最高大的捲棚式屋架結構….
龐大的古建築群,佈局合理,層次分明,建構精美,富麗堂皇。
擁有四進建築,面寬三開間,宮埕廣闊,廟宇從三川門進入,經過過水廊、拜殿、中殿、
而後殿,逐級高昇,中殿有七重閣﹝階七級、閣七重﹞。
精緻的石刻大部分集中在三川殿。
三川殿口之螭虎堵、抱鼓石及基座櫃台腳、門枕、柱珠等,賞心悅目,令人不由駐足。
三川殿門內之壁面彩繪,為台南知名畫師<陳玉峰> 的作品….
大天后宮配合地勢,建築由前往級級升高,典麗宏偉;尤其拜殿擁有台灣最高大的捲棚式屋架,
配上重簷歇山的屋頂,比例優美,曲線昂揚,實為廟宇建築的佳購。
細部的建築設計,如石刻、木雕、彩繪等,也相當可觀;豐富的歷史文物,舉凡匾聯法器、神像
雕塑、石刻木作、書法彩繪,無不賞心悅目,稱上是集民間藝術之大成。
看倌殊不知, 此宮所擁有古匾數量之多超乎想像, 是全台廟宇之冠……
其中不乏巡臺官員中赫赫有名者:
雍正元年歲次癸卯葭月穀旦 神潮徵異
欽命福建臺灣等處地方都督同知兼總兵官事
世襲阿薩哈哈密 紀錄一次 分巡福建水師提督 藍廷珍立
道光二十八年春書加封號
恬波宣惠 臺灣道 臣徐宗幹敬書
道光五年歲次乙酉孟夏月吉旦
環瀛徧德 按察使銜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
前翰林院編修 闕裏 孔昭虔敬立
光緒九年仲夏 恩周薄海 補用知府候補同知 胡培滋敬獻
道光壬辰年仲秋穀旦 慈航普渡 臺灣府知府 呂志恆敬立
光緒十一年歲次乙酉十月穀旦 德侔天地
同治七年戊辰歲孟冬月望日敬獻 德媲媧皇
欽加提督銜鎮守臺彭掛印總兵官 斐□巴圖魯勇 劉明燈敬立
皇清贊順安瀾八百載神功廣運歷宋元明以翊
天后宏仁利濟德高祀聖德長昭繼江河海成尊
道光二十年庚子正月吉旦 按察使銜 臺澎道兼學政 姚瑩敬撰
寰中慈母女中聖 海上福星天上神
道光癸巳孟夏 閩浙總督 程祖洛敬題
左右壁牆上,各嵌有兩塊古石碑,其中「平臺紀略碑記」和「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記」
都與改建王府為大天后宮的重要人物施琅有關,特別值得注意。
平臺記略碑 (略)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
太子少保內大臣 靖海將軍 靖海侯世襲罔替
解賜御衣龍袍 褒錫詩章 兼管福建水師提督軍務 施琅立
靖海將軍施侯公功德碑記 (略)
康熙叁拾貳年歲次癸酉陽月穀旦 臺灣縣四坊鄉耆同立
其中,<平臺紀略碑記> 是台灣目前現存最古老的清代石碑。
歷史悠久,是重要的歷史文物….
下回至此,除了參拜並緬懷明王府之恢宏之外
無妨好好欣賞一下這數量驚人的古代碑記以及名人題匾